又一处科技场馆计划升级!持续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
科技资源科普化是打通“科研—科普”链条、实现创新发展“两翼”齐飞的关键路径。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直接被列为“十四五”时期的五项重点工程之一。《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更是提出要充分释放首都地区科技科普资源优势,北京市科协也着力统筹推进首都地区科技场馆和科普资源协同发展,推进“科技馆之城”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北京自然博物馆是新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主要从事古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学等领域的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其曾先后被中央宣传部和北京市政府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北京市科普教育、研发、传媒基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组委会命名为“科学与和平教育基地”。为满足公众更为广泛的需求,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助力科技馆之城建设,北京自然博物馆计划进一步升级为国家级自然博物馆。
科技资源科普化是将科学技术的知识、方法和成果传递给公众的过程,对于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科学素养、推动科学文化的普及和增进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与理解都有重要意义。通过科技资源的科普化,可以打通科研和科普之间的联系,使科学技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未来,在科教融合的背景下,科技场馆的发展也许将不再拘泥于科技展品的展示,而将更加注重文化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以更加互动和体验化的方式,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这种融合可能会采用更加多样化和创新化的手段,例如将科学知识与文化、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相结合,打造更加综合性的展览。此外,其也将为观众提供更加多元的吸收知识的空间。
北京自然博物馆计划升级为国家级自然博物馆,
其中设图书馆。
大家对图书馆空间的需求情况如何呢?
欢迎您扫描二维码参与调查活动。

你都去过哪些科技场馆?
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呢?
一起在评论区分享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