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吒2》说起:神话与科学能擦出怎样的创新表达火花?
截至2025年3月14日晚,《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全球票房(含预售及海外)已突破150亿元,距离跻身全球影史票房前五的目标越来越近。这部春节期间为大家带来无限欢乐与感动的电影仍在不断创造新的纪录,也持续引发着人们对其背后文化现象的思考。
日前,“神话与科学的碰撞:从《哪吒2》看科学传播的创新表达主题沙龙”成功举办。活动聚焦电影《哪吒2》的火爆现象,探讨如何通过创新的表达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结合,借助热门IP进行科学传播,提升科学内容的吸引力和传播效果。
在活动的4位主讲人看来,科学知识与神话元素擦出了怎样的创新表达火花?跟随科协频道,一起回顾他们的精彩讲解!
1
从《哪吒》系列看神话故事的当代叙事与媒介传播
主讲人:李彬,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副教授,博士

《哪吒2》是如何在当代把一篇神话故事讲得这么受欢迎的?刷过几遍这部爆火大片之后,李彬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以从哪吒故事的起源找起。由古印度神话人物衍生而来的哪吒是《封神演义》中的重要角色,在原故事传播和不断改变的过程中体现了民间的反抗精神。诞生于明代的《封神演义》因借系统全面的文风融合了古代官方、道教及文学作品中的神明体系,并沉淀了契合中国人心理结构的诸多文化因素而深受普通民众喜爱。李彬觉得《封神演义》“人物情节天马行空,打来打去很过瘾”,这样的神话故事特别适合由兼具通俗性、大众性、现代性和高科技属性的电影媒介来表现。
作为一个“故事新编”系列电影的第二部,《哪吒2》保持了与第一部优秀的连贯性。电影中的角色塑造源于神话故事,抓住观众群体的心理需要进行改编,兼顾了主流和非主流的情感。例如,哪吒形象看起来有些邪魅却怀有正义之心,变身后英姿飒爽、兼有朝气和温情。原作神话中的反派敖丙由恶少被改编成与哪吒二位一体、刚柔并济的搭档,第一部电影中的反面角色申公豹也经过反转变得立体、可爱。这些角色靠着富有魅力的形象成功出圈,助力了《哪吒2》影响力的扩大。
有了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哪吒2》的故事具体是如何讲出来的?李彬介绍了其运用的“英雄之旅”叙事模型,“电影本身就是神话,主人公往往是英雄,而英雄是要有一个冒险旅程的。英雄之旅实际上是一个成长和改变的过程,同时情感的旅程能让故事好看、牢牢吸引观众。”由于观众对电影媒介的接受集中在较短的时间内,电影节奏把控的科学原理最符合这种叙事模型。“英雄之旅”模型紧密对应人的心理机制,因而《哪吒2》对其的成功应用特别符合观众的预期。基于成功的模式说服观众乐意接受,《哪吒2》正是靠着这般细腻的融合讲好了一篇老少咸宜的现代神话。
2
《哪吒2》中的科学真实与艺术设计
主讲人:林育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常务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哪吒2》中,“冰不导电”这句富有转折效果的台词不仅引得观众们眼前一亮,也引发了网络上热烈的科普讨论。事实上,在艺术创作中达到自我表达与观众接受之间的平衡、将现实与神话元素巧妙融合从而达到艺术效果最大化,其关键就在于尊重常识和科学逻辑。
林育智相信,为了尊重常识而在艺术创作中不怕费事,才能让作品成立、让观众买单。“不管是怎样的的神话,其实都是基于当时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水平作出的想象。当下的艺术想讲出好的神话故事,基础材料还是科学真实。当艺术要传播给公众的时候,必须加入更多的科学真实。而科学要向公众表达的时候,也必须具有更多的艺术元素。”
《哪吒2》电影展示的很多东西、表达思想观念都不再传统,因为很多传统元素跟当下是格格不入的。林育智指出,营造电影沉浸感最重要的永远是故事本身,让观众不出戏的才能引发人们的共鸣。“大家就喜欢与众不同的东西,不同的视角和独特甚至创新的解读方式才会使一个选题得到关注,但独特的东西也需要回归大众。”
3
《哪咤2》受众身份认同与跨代际情感共同体的建构
主讲人:马铭岳,青年学者,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影视动画与文化产业博士

“《哪吒2》的观影人群以30到40岁的青年为主,65%的观众会选择与家人同看,甚至有28%选择三代同堂一起走进电影院,这在电影市场很罕见。”《哪吒2》到底为什么能这样爆火、出圈?马铭岳将视角锚定在了这部电影对受众的精确定位上。
自角色塑造开始,《哪吒2》便采用了多维文化策略,迎合不同年龄段受众的差异。影片中的人物往往是复杂而多维的,例如主角哪吒在个体层面追求自我认同、摆脱命运的桎梏,而在集体层面又身担重任、融入到一个更大的伦理共同体当中。完成个体和集体身份的协商、体现和而不同的独特身份构建逻辑、基于反叛和和解推动剧情,这样的角色塑造手法无疑能让观众更愿意投射情感。
在保留神话原型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影片注入了现代语境下的价值表达,并通过构建跨代际的情感共同体实现了超越年龄边界的文化传播。马铭岳分析说,《哪吒2》巧妙运用了双重编码机制,使观众“各取所需,每个人都能在电影当中获得自己的兴趣点”。她相信,这部影片也是“和而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现代表达。《哪吒2》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用现代的方式包装和讲述这些故事,因而成功搭建起了连接文化记忆和当代诉求的阐述空间。
“电影中的哪吒依旧令我们感到熟悉,依旧叛逆、依旧勇敢,但他的故事又融入了新的元素。”马铭岳总结道,“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其票房成绩和文化影响力上,更是其为中国动画事业发展提供的宝贵经验和启示。希望未来我们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创造更多的‘神话’,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贡献更大的力量。”
4
媒体如何借势《哪吒2》打造科普爆款
主讲人:宋雅娟,光明网科普事业部副总监

《哪吒2》的票房神话可以怎样过渡到科学传播?其实,最基础的办法的就是找到这种超级IP自带的广阔受众基础。宋雅娟说,“超级IP本身就有天然的传播力,自带热度、自带流量池。”如果借助观众们的情感共鸣,在电影热度正盛时“联动”科普话题,也能巧妙地降低知识普及的门槛。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为文化与科技的跨界打好了基础,因此《哪吒2》无疑是一场可遇不可求的科学传播机会。
《哪吒2》本身是一部神话故事,科普工作者们如何能从大家一笑而过的情节中挖掘出大量可供解读的点?宋雅娟的建议是“多问一句‘为什么’”,保持构思好选题的意识。例如“申公豹的代购药单”,不应仅将其视作情节的辅助,而要留心从此类内容出发,发散思维展开研究。另一类有价值的选题就是不常见或反常的电影细节,比如“冰不导电”和“敖丙的眼泪在海里倒流”。而从情感共鸣出发的科普选题更能引人会心一笑,更具有亲和力、感染力,例如从观众们喜爱的角色申公豹展开,就可以生动科普其自然界原型。此外,将通常理解中的硬核知识借着热度做“软解释”,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科普维度。
借势热点打造科普爆款的基础是做让大众愿意接受的优秀科普翻译,善于总结优秀的科普范式、运用用户熟悉的场景与之建立关联、搭建易于接受的认知阶梯、关注与用户的互动则能帮助科普工作者在打造科普时更进一步。好的科普还要做好“下一个阶段”——价值引领。“我们的选题可以对应上现代中国科技的发展,让观众更多了解科技的进展——原来过去想象的一些东西逐渐变成现实了。”再往后,科普可以跳出影片本身,例如去介绍电影制作的工艺。宋雅娟最后总结说,“科普工作者要练好内功,也要多跨界去看看自己的世界之外发生了什么,再回去做原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