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好物
  • 直播
  • 图文
  • 期刊
  • 投票
  • 积分兑换
请登录
签到
首页 > 科技好物 > 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 聚科技星火 燃江河之光 ——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2025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 «返回

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05/30

聚科技星火 燃江河之光 ——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2025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

编者按:2025年是落实“十四五”规划目标的攻坚之年,也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水利新篇章的关键一程。值此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让我们聚焦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11位“最美科技工作者”。他们以江河为纸、以创新为墨,在巨型电站建设、流域生态治理、智慧水利前沿躬身深耕;他们以科技之力筑牢安澜屏障,以赤子之心守护绿水青山。在此,谨向所有将论文写在祖国江河湖海上的水电科技工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与最真挚的礼赞!

2025年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蒋逵超:

勇立潮头担使命 科技赋能谱新篇

在新时代推进"双碳"战略的关键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源技术的创新突破,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支撑。"有这样一位科技工作者,他二十多年如一日扎根水电工程一线,从雄伟的三峡水电站到被柬埔寨首相称为“珍贵礼物”的额勒赛水电站,从蒙东第一座抽水蓄能电站芝瑞抽水蓄能电站到广东东江江畔的岑田抽水蓄能电站,用创新设计诠释水电"最美工程师",以数字变革赋能绿色能源发展——他就是2025年"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国电建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科技带头人蒋逵超。

一、工程实践:破解工程难题的技术先锋

在研究生,特别是攻读博士期间,参与或负责三峡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景洪水电站、彭水水电站、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瀑布沟水电站、柳洪水电站、白市水电站、白莲河抽水蓄能电站等多个电站输水发电系统主要建筑物的结构动静力分析和设计。较好解决了工程实际所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并将固体力学、材料科学、水工结构联系在一起,参与建立了水电站压力管道和蜗壳结构设计理论和试验体系,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月牙肋岔管水力特性、结构特性进一步系统研究,提出月牙肋岔管体型的设计方法、埋藏式岔管结构优化的原则、埋藏式岔管应力控制的原则及埋藏式岔管围岩分担规律等,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以往工程经验进行总结,作为主要完成人编制了《地下埋藏式月牙肋岔管设计规范》。依托西龙池抽水蓄能电站,在分析国内外抽水蓄能电站井式进/出水口的设计和运行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多方案水工模型试验和三维数值模拟,全面的分析研究了井式进/出水口各部位体形参数对水力特性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纳入《抽水蓄能电站设计规范》以及《水电站进水口设计规范》。

二、数字赋能:打造行业智能化新范式

牵头开展了“内加强月牙肋钢岔管计算机智能自动化设计系统”、“抽水蓄能电站智能设计平台”、“抽水蓄能电站前期项目上、下水库一键化设计系统”等一系列业务数字化的研究开发工作。这些数字技术成果的推广使用,优秀设计产品得到了充分传承与升级,设计质量和工作效率大幅提高,产品标准化和企业标准建设稳步推进。

三、机制创新:激活科研生态的变革者

在科技信息质量部工作期间,组织制定《科研人员工资总额单列管理办法》、《科技创新与数字化建设专项奖励管理办法》、《科技创新积分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研发费用管理办法》、《技术专家委员会管理办法》、《高新企业资质维护管理办法》、《公司总工程师团队管理办法》、《科研项目委外管理细则》、《博士后工作管理与工作考核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使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调动员工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2024年,北京院牵头成功申报北京市抽水蓄能规划设计与数智化共性技术平台,为公司新搭建1个省部级研发平台,落实央企在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四、跨界融合:书写水电人的多维答卷

参与十余份行业标准编制,参与专著编写4部,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11项,获省部级奖项10多项,其中严寒地区抽水蓄能电站设计关键技术与应用获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型水电站压力管道和蜗壳结构设计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荣获了第七届电力工程行业“最美工程师”称号。此外还获得集团科技创新管理先进工作者、质量管理先进个人;公司优秀项目管理者、优秀中层管理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正如其所言:"科技创新没有终点,唯有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需求,才能在时代的江河中激起永恒的浪花。"未来,他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笔,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蓝图上描绘更多北京院方案。

2025年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林德才:

治水先锋 心系江河

林德才,男,1970年8月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市,1992年7月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任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兼规划处长。从事水利规划设计工作30余年,始终秉持对水利事业的赤诚热爱与矢志坚守,以高度责任感保持专业热忱,以真诚友善的处世之道赢得广泛认可。在专业领域取得突出业绩,获得业内专家与同事的高度评价。

攻坚克难,勇挑重担。长期承担全国性水利规划编制和重大水利项目技术审查及技术标准制定,为水利高质量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编制完成《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2022年修编)《南水北调后续工程东、中线概念设计报告》、《重庆市五大功能区水利发展战略规划》《湟水流域规划》等区域水网规划编制;组织对南水北调西线一期、东线二期、引江补汉工程、三峡调度规程修订、澳门内港挡潮闸等重大技术方案,多次提出意见建议,为水利部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作为专业技术负责人主持了引江补汉、三峡调度规程修订、鄱阳湖枢纽、北京冬奥会水资源保障方案等百余项大型工程的技术审查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蓄滞洪区设计规范》(国标)等技术标准的修订,牵头完成《加快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实施方案》《“十四五”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新一轮农村水能资源调查方案》等重大专题研究。

精耕细研,成绩卓著。负责的项目多次荣获省部级奖项,并出版多本专著。其中《水库防洪与兴利预报调度风险决策理论和关键技术》荣获2021年度全国水力发电科技进步一等奖;《甘肃省水安全保障规划》荣获2021年度全国优秀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金质奖;《重庆市五大功能区水利发展战略规划》荣获2017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溃坝风险关键技术研究》荣获2011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参编的《中国大坝70年》《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方案编制关键技术研究》专著分别由中国三峡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党建引领,不忘初心。持续推进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打造能征善战的业务尖兵。所在部门获2022年水利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任务记集体功;负责的党支部2017年、2021年和2024年荣获单位先进党支部,本人相应荣获单位先进党务工作者;2009年12月被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湖北省水利厅联合授予“全省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

使命担当,义不容辞。面对危急,作为技术专家参加了贵州毕节威宁地震灾后重建、2020年长江洪水灾后重建工作,作为国家防总专家组成员赴泰国开展湄南河流域洪水灾后重建技术援助,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做出重大贡献。

2025年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丁景焕:

以科技匠心守护绿色能源命脉

丁景焕,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抽水蓄能技术经济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国网新源集团高级专家,国际电工委员会水轮机技术委员会(IEC/TC4)注册专家,长期从事抽水蓄能电站水机及相关专业的科技研发和技术咨询。先后获得电力科技创新奖、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工程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奖、电力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项7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参与编制国家、行业及团体标准等6项,参编专著1部,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她是水电站安全运行的守护者,用十八载的执着坚守,在水电站过渡过程运行与控制领域书写了科技报国的精彩篇章。

一、科技攻坚:突破水机电耦合的技术壁垒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抽水蓄能电站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超级充电宝",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对抽水蓄能电站复杂的水机电耦合难题,她带领团队以创新思维突破技术壁垒,自主研发的成果"抽水蓄能电站水机电过渡过程控制优化与安全预测技术",开创性地构建了"设计-预测-调控-反演"全周期应用体系,突破了水泵水轮机与流道复杂特性匹配优化的瓶颈,解决了实际工程中的安全极值超标、运行振荡失稳事故频发问题。她带领团队研发的国内首套可变速机组过渡过程计算软件,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更为我国首台变速机组投产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这些创新成果在仙居、洪屏、黑麋峰、张河湾、丰宁等近20座电站的应用中,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近1.4亿元。

二、标准筑基:书写中国方案的行业标杆

作为国际标准制定的参与者,她始终秉持"中国技术,全球共享"的理念。在参与编制国际标准IEC 63111时,她敏锐发现原定计算工况未考虑中国抽水蓄能电站规划、设计及运行等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连续三个月比对20多个典型工程案例,最终推动了计算工况按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等不同情况进行详细区分,既能提升仿真计算的效率和计算精度,缩短设计周期,又保证了工程安全。她参与制定的《水电站水力过渡过程现场试验反演计算及预测分析导则》等6项标准,构建起覆盖"国际-国家-行业-团体"的四级标准体系,将中国工程实践经验转化为国际通用技术准则。

三、工程护航:锻造安全运行防线

从江南梅雨到塞外风沙,她的足迹遍布全国20余座抽蓄电站。在黑麋峰、仙游、洪屏等项目的甩负荷试验现场,她建立的数学模型将压力上升值误差控制在±1%以内;在宁海、缙云等20余座电站的机组招标文件技术评审中,她提出的千余条技术建议,筑起了设备安全运行的铜墙铁壁。

从江河奔涌到万家灯火,她用科技创新守护着绿色能源命脉。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征程上,这位最美科技工作者正以更昂扬的姿态,在抽水蓄能领域深耕前行,续写着中国水电人的辉煌篇章!

2025年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金小永:

二十载深耕数字化 赋能企业智变

金小永,中共党员,自2005年投身中电建建筑集团,现任科技与数字化部副主任。二十年来,他以信息化、数字化为刃,在企业转型浪潮中劈波斩浪,从流程革新者成长为标准制定者、技术攻坚者,推动企业数字化水平跃升,成为建筑行业转型标杆。二十年技术积累,他带领团队多次获得行业内各类奖项,包括2019年中国技术创业协会第一届智能建造技术创新一等奖、2021年中国技术创业协会第三届智能建造技术创新特等奖、2022年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科技创新二等奖、中施企协2024年工程建设行业互联网发展最佳实践案例等,完成多项发明专利,获得20余项软件著作权。

一、流程革命与标准筑基:数智驱动管理新范式

作为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数据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他参与工信部《数据安全》标准编制,主导编制企业“十四五”信息化、数字化发展规划。他牵头起草公司17项标准规范,涵盖数据治理、网络安全等领域,为公司数字化安全运行筑牢制度防线。面对传统管理效率瓶颈,他推动“业务表单化、流程线上化、审批移动化”改革,搭建集成化信息系统,将多项核心业务信息化,大幅缩短审批周期缩,极大地提升了行政效率。在施工一线,他推动数字化与生产融合,通过物联网采集数据、AI优化资源,助力项目节约综合成本,树立降本增效典范。

二、技术攻坚:打通数字化转型脉络

他带领团队对公司各应用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完成各类核心系统升级与接口开发,打破数据孤岛;开展主数据治理,建立公司级数据大类标准,提升主数据复用,保证数据一致性。在网络安全领域,他连续六年带领团队参与“护网行动”和敏感时期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保卫工作,其中在2019年建国70周年网络安全保卫任务中实现网络安全“0”事件通报、在2021年建党百年的护网行动中总结的护网战术战法被股份公司评为优秀攻防战法并在全集团内发表。

三、前沿探索:绘就数字化应用新篇

深度融入股份公司“数字电建”战略蓝图,他主导打造“三个中心,一个体系”,持续完善业财融合、项企融合、协同融合,通过业财流程重构、项目要素穿透、组织协同进化三大维度革新,实现全要素可视化管理、全链条智能决策、全场景自适应运营,驱动企业智能管控能级实现指数级跨越。

通过多年来持续聚焦数字孪生、智能建造、云计算、AI等前沿技术,他主导建立集团公司级“数字工地平台”,集成“数字综合控制中心”,“生产指挥调度中心”、“安全环保监控中心”三大中心模块,实现项目实时监控与智能决策,使得公司数字化智能管控水平明显提升。

2025年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杨静:

扎根科研 抒写水电“智”造者的科技答卷

杨静,女,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三峡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电站运维中心副主任专业师。

坚守初心,扎根科研阵地;从踏入科研领域的那一刻起,她便将满腔热忱化作对水轮机科技创新的执着坚守,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的信念,在这片阵地深深扎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为实现水轮机技术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围绕促进水轮机更高效、更稳定、更智能的科技创新方向,在水力机械专业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懈前行,助力水电抽蓄领域业务高质量发展及高水平科技创新。相关成果已获得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二等奖、全国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协会二等奖、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一等奖等省部级荣誉7项。先后发表SCI/EI/核心论文23篇,获得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国外专利授权3项,参编专著3部,参与3项行业标准的制定。曾获2023年电机工程学会电力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称号,第4届亚洲水力机械学会优秀论文等诸多奖励。

创新实践,取得丰硕成果;聚焦水轮机技术创新领域,立足理论前沿,结合工程实践,系统性开展技术攻关。在刚刚踏上科研道路时,国内面临着新的仿真分析方法国内认可度不高,传统水轮机开发方法周期长的难题,她深入研究了提升水轮机仿真分析可靠性的方法,并采用该方法作为技术负责人出色完成了木扎提、上通坝、崇阳带你站多个电站水轮机水力设计等工作。投运后的机组在全部运行范围内各项稳定性数据指标优于合同及规范要求,大大延长了机组的检修周期和使用寿命,为电站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务实笃行,赋能技术升级;作为技术骨干,坚持科研与实践深度融合,敏锐把握行业趋势,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坚。为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水电机组中的应用,积极融入水电创新发展需求,推动水轮机监测预警技术升级,作为团队带头人,深入调研乌东德、长龙山等生产单位技术需求,分析制造企业、信息科技企业技术特点,探索出了融合现场传感与物理机理仿真联合智能监测设备的技术路线,谋划了实时监测输水系统、水泵水轮机等电站关键设备的智能化技术,担任“抽蓄电站关键设备实时数字仿真监测系统”项目负责人,解决了现场监测系统测点分散、类型单一、存在盲区等技术问题,实现抽蓄电站设备更全面准确的状态监测及故障预警。

为促进水电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更大作用,未来她将继续坚持以推动水电机组科技创新为己任,在推动水轮机在灵活、高效、稳定、智能化方面持续贡献力量。

2025年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邓刚:

自主创新强化堤坝安全防线

邓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水利部白蚁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监事、土石坝安全管理技术专委会主任,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水利学会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专委会副主任、施工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力学分会常务理事。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8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7项,获水电英才奖。

作为中央国家机关“四强党支部”书记和“四好党员”,邓刚同志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精神和科技创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践行“四个面向”要求,着力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同频共振,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业务发展。

邓刚同志长期致力于土石堤坝安全保障,近二十多年间,他带领团队持续深耕自主创新,研发土体结合带状态相关渗透特性测试装置与技术,研制土石坝原位渗水弱化模拟实验装置,提出考虑加载历史的粗粒土蠕变分析模型,开发机器学习全物理场数据驱动预测方法,建立土石坝小样本统计分析和长历时贝叶斯更新结合的渗流安全概率分析方法。

作为新建水利部白蚁防治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坚决贯彻水利部党组工作部署,一手抓技术管理支撑,一手抓科技创新。按需求牵引、急用先行原则组织科研攻关,数智赋能“粗查—细找—精探—详验”传统堤坝白蚁危害探查,研发各环节无人、自主、即时决策,环节间传递定位信息、低通信要求,包括超宽频脉冲即时测报智能三维探地雷达、堤坝白蚁智能查杀设备、堤坝蚁穴和缺陷智能锥探验证设备在内的堤坝白蚁巢穴危害发现系列设备,并在广西、广东、云南、安徽、湖南等省(自治区)进行验证和应用,形成自主可控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成套数智解决方案。

2025年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朱振铎:

赓续水利薪火 勇攀科技高峰

朱振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于水利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积极投身智慧水务与生态保护事业,为国家水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朱振铎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随后赴美深造,进入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并在周文德水系统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他加入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担任助理教授,并于2023年晋升为长聘副教授。学术生涯稳步上升之际,他心系祖国发展,毅然于2023年全职回国,继续投身科研与育人事业。

长期以来,朱振铎专注于城市水文水力学、环境水力学与智慧水管理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尤其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系统的深远影响。回国后,他积极参与国家重点区域的水安全保障任务,主持或参与包括长江流域、京津冀等地区在内的多项重点科研项目,致力于为韧性城市建设和智慧水利体系提供技术支撑。迄今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近20项,在《Journal of Hydrology》《Water Research》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曾荣获World Environmental & Water Resources Congress最佳论文奖、Canadian Journal of Fisheries and Aquatic Sciences优秀论文奖等多项国际学术荣誉,多次受邀在中国水利学会、美国地质协会、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等高水平会议作特邀报告,展现出国际化的科研视野与学术影响力。

在教书育人方面,朱振铎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已指导毕业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生10余人,所带学生在校级至国际学术竞赛中累计获奖超过10人次。他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与科研素养的双重提升,所培养的青年学者与工程师已活跃在水利行业各个重要岗位,为行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在学术服务方面,他热心投入国内外学术组织与行业协会的工作,现担任《Journal of Hydrology》《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等国际期刊编委,以及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环境与水资源系统专委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委会委员等职务,积极推动全球水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事业的交流与发展。回国后,他迅速融入国内水利科技社区,积极支持青年人才成长。2023年与2024年,他连续担任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组织的青年学术演讲比赛评委,为青年学者提供专业指导,助力新生力量茁壮成长。

2025年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张鑫:

规划促发展 仿真谋新篇

张鑫,中共党员,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仿真中心业务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电网仿真模型及方式计算数据管理理论与应用,先后参与国家电网仿真计算数据管理平台、国家电网规划仿真计算分析平台、新能源机组实测建模参数审核平台等数字化平台的研发建设,已作为第一完成人申请发明专利6项,申请相关软著3项,发表论文8篇,研发成果在电网调度运行与规划设计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成功应用。

一、融合多源异构数据,全网计算数据统一论证

准确的仿真计算数据是开展电网安全稳定分析的前提。传统工作模式中,各单位主要基于各自掌握的所辖电网数据相对独立地搭建电气计算数据,随时间跨度加大,累积误差也逐渐加大,数据质量难以满足计算要求。张鑫采用根据电网发展演变的时间、空间与方案等多维度数据建模方法,实现对复杂电网形态和多样电网运行方式的完整准确建模、统一高效管理。研究成果已应用于上述多个平台,实现白鹤滩、向家坝、溪洛渡等大型水电站的仿真计算数据管理,大幅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为后续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分析和决策提供了基础。

二、支撑供需平衡分析,确保能源安全可靠供应

2019年起参与国家电网规划仿真计算分析平台构建,支撑国家电网公司各单位利用规划平台开展“十四五”电网滚动规划方案论证,及未来十年逐省逐年电力供需平衡分析,高效服务新能源分布式发展,推动常规电源、新能源、抽水蓄能等各类电源灵活接入、可靠送出、高效消纳。2023起,为进一步解决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下依赖人工经验难以充分发掘关键方式的难题,结合规划平台建设升级需求,开展基于生产模拟计算结果的运行方式自动生成工作,该功能已经上线规划平台,即将应用于国家电网公司“十五五”滚动规划。

三、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推动电网高质量安全发展

致力于通过数据管理解决数据质量与安全问题、通过协同建模解决仿真规模与精度问题、通过算法集成解决计算能力与效率问题,围绕平台架构、数据处理、仿真算法及可视化等方面形成多项科创成果。2024年参与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高渗透率新能源、高比例直流和高负荷密度的受端电网构建关键技术》,负责受端电网规划验证系统的集成与高效计算分析平台研发。此外还负责和参与了《大电网安全稳定特性机理及运行方式研究》、《大规模交直流电网稳态仿真关键技术及应用》等多项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获国网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后续,张鑫同志将始终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动关键技术与核心产品迭代升级,为实现双碳目标及能源转型,为保障能源安全尽显责任担当。

2025年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苗蔚:

解水沙密码 育治水栋梁

苗蔚,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水文教研室主任,担任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电与新能源投资专委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各1项,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等4项;主持及参与企业委托科技项目10项。出版专著1部,省部级教材一部,发表论文20余篇。获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国家能源投资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在水利类和校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分别获得二等奖。

科技攻关方面,苗蔚同志紧扣国家“双碳”战略需求,专注于河流水沙生量测与机理研究及水风光储多能互补联合调度研究。从基础科学问题到工程实践,以脚踏实地的科研精神,将论文撰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水沙生量测与机理方向,搭建了室内水槽实验水沙同区域准同步测量平台,研发了复杂背景下泥沙颗粒多目标追踪算法,解决多目标追踪中特征点不足、优化匹配效率慢的难题;多次开展河流水沙生的野外系统观测调研,构建了极端降雨条件下的水沙关系,明确了河流的水生态基准并开展了河流生态健康评价;在水风光储多能互补联合调度方向,构建了联合调度的理论框架,结合人工智能算法与并行运算技术,提高了复杂调度过程的求解效率。相关成果服务于长江大保护、“3060”双碳目标等国家重大战略。

教育教学方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和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主讲本科生专业基础课《水文测验学》与《水力学》,在课堂上融合前沿科技与基础理论,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爱国情怀。同时,主持省部级及校级教改项目,入选学校人才培育计划“启航计划”,多次参与各类教学比赛并获奖,课堂教学质量获得校级优秀评定。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业指导、生活关怀和心理疏导方面倾注心力,带领学生参加大创项目、社会实践项目等,所带班集体获得校级十佳班集体荣誉。

苗蔚同志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奉献精神,展示了新时代高校教师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中的责任与担当。未来,将继续秉承“科技报国、育才兴邦”的初心,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努力培育新时代水利工程的复合型人才,为推动我国水利水电及新能源领域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025年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邱煜雯:

笃行致远守初心 深耕不辍绽芳华 ​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中国电建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的邱煜雯,始终以执着为帆、以专业为桨,在党务、业务、学会工作与科技创新的浩瀚海洋里,书写着自己的页面。​

在党务工作的园地里,邱煜雯以党性为土壤,以责任感为养分,默默耕耘。2016年至2024年,八年间她先后担任多个党支部委员,在这片精神的沃土上,她精心培育着信仰之花。面对繁杂的党务工作,她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踏实的行动。加强自身建设时,她如勤勉的园丁,不断修剪自己知识的枝桠。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第一党支部、水电-造价党支部先后荣获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而她个人也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成为了党务工作中一抹温暖而坚定的光。​

业务领域,邱煜雯始终秉持着对工作的敬畏之心。自 2015年入职,便开启逐梦之旅。初入职场,远赴海外负责孟加拉国项目前期培育,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她如同坚韧的胡杨,扎根生长,参与投标文件筹备,锤炼组织能力。从办公室文秘处到专业部门,岗位的转变没有让她有丝毫懈怠,反而激发了她更深的潜力。疫情期间,她逆行前往斐济瑞瓦供水项目现场,在困境中思索,于实践中积累,凭借管线工程球状连接技术研究荣获公司及科学技术进步奖,以及多篇专业论文刊专业学术刊物。回国后,深入技术工作,参与60多个海外水务项目技术评审,完成100余次项目支持,用专业与责任为公司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海外分会的工作中,邱煜雯始终以谦逊务实的态度扎根幕后。筹备国际水电发展大会期间,她以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将各项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日常工作里,她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沉稳的处事风格,推动分会工作有序开展。用脚踏实地的耕耘,助力分会赢得 “学会工作先进集体”的认可,为行业交流构建稳固的沟通纽带。

2024年,面对公司机构改革,邱煜雯敏锐地抓住机遇,投身科技创新的浪潮。她发挥国际平台优势,挖掘国际创新资源。筹备海外研究中心、申报“一带一路” 联合实验室,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在科研课题研究中,助力公司荣获多项科技进步奖,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描绘出宏伟的蓝图。​

邱煜雯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坚守与担当的意义。她不张扬,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她不浮躁,以深耕不辍的姿态,在时代的画卷上留下属于自己的绚丽色彩,激励着无数人向着梦想奋勇前行。

2025年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梅伟平:

立足设计 不忘创新

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结构专业犹如坚实的基石,支撑着每一个耸入云端的设计蓝图。梅伟平,中国电建集团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结构所副所长,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一级建造师执业,便是这个专业领域中的一颗璀璨之星。立足设计,不忘创新,正是他多年工作的写照。

自投身于结构专业以来,他始终怀揣着对专业的敬畏与热爱。他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每一个项目注入了强大的结构力量。

在蓄能电站业主营地项目初期,梅伟平总是深入了解项目的需求和特点,仔细勘察现场,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分析能力,迅速找出项目结构设计的关键点和难点。在设计过程中,他精心计算每一个参数,反复优化结构方案,力求做到安全、经济、美观的完美结合。在大兴西红门项目中,面对复杂的超限高层钢结构,梅伟平迎难而上。他带领团队成员日夜奋战,完成了两栋复杂办公楼超限结构体系的抗震可行性分析和中大震结构分析计算。通过不懈的努力,他们成功地给出了一套既满足结构安全要求,又具有较好经济性的结构方案,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日常工作中,梅伟平以敏锐的洞察力,精准地捕捉到行业内的技术趋势和发展方向。他积极投入到各类前沿技术的研究中,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无论是先进的设计软件,还是新兴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他都能迅速掌握并加以应用。

2023年,他作为课题主要参与人,完成了电建集团科技项目《冷弯薄壁型钢多层房屋模块化设计、生产及安装的研发》,并作为主汇报人完成课题鉴定汇报,该科技成果被鉴定为“国际先进”,该项目目前已获得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成果三等奖和院科技创新一等奖。

2024年,他担任北京院技术开发项目《装配式轻钢复合墙板房屋低碳技术集成与智能建造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和揭榜挂帅项目《大兴“双碳”产业创新基地项目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主要参与人,在实际项目中立足于解决具体问题,截止目前已申请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发表科技论文2篇,在项目中创新实践初尝硕果。

除了在项目中的突出表现,梅伟平还积极参与设计院内部的科技创新交流活动。他毫不吝啬地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与同事们共同探讨技术难题,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在他的带动下,设计院形成了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越来越多的员工加入到科技创新的队伍中来。

他的故事正激励着每一位同事,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收起
2.35万 0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 +1 5
发表评论

发布你的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科协频道立场。 评论
李云超:

会上的很多精神值得学习!

2025-06-02 22:53:39
0 +1 0
已过滤不当言论,部分评论暂不展示
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好物50 阅读710.16万 互动数409
私信

活动报名

聚科技星火 燃江河之光 ——北京水力发电工程学会2025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

姓名
手机号码
单位名称

提交报名后,发起活动人员将获得您的个人信息。

发布评论

0/300

上传图片

支持jpg、png、gif格式,单张图片大小不超过2Mb,最多上传5张;

添加视频

支持mp4格式,单个文件大小不超过50Mb,最多上传2个视频文件;

关于科协频道

  • 直播
  • 图文阅读
  • 《科研成果与传播》期刊
  • 科技好物

合作伙伴

备案号:京ICP备10026412号-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