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三伏天"要来了!谨防中暑和晒伤!

7月7日5时5分,我们迎来了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小暑。这标志着全国各地将进入夏季最炎热的阶段。
今年7月7日至21日为“小暑”节气,7月11日入“头伏”。小暑时节,出梅入伏,江淮流域“梅雨”季节就要结束,我国绝大地区将开启“上蒸下煮”的盛夏大热模式。这个时候,我们要谨防中暑和晒伤。
中暑是指在温度或湿度较高、不透风的环境下,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或汗腺功能衰竭,以及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从而发生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中暑的临床表现
中暑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可以分为三级: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1.先兆中暑:患者在高温环境工作或生活一定时间后,出现口渴、乏力、多汗、头晕、眼花、耳鸣、头痛、恶心胸闷、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高。
2.轻症中暑:先兆中暑症状加重,出现早期循环功能紊乱,表现包括面色潮红或苍白、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恶心呕吐、大汗淋漓、皮肤湿冷、脉搏细数、血压偏低、心率加快、体温轻度升高等症状。
3.重症中暑:先兆和轻症中暑症状进一步加重,出现高热、痉挛、惊厥、休克、昏迷等症状。重症中暑按表现不同可分为3型,也可出现混合型。
(1)热痉挛:表现为在高温环境下进行训练时,训练过程中或训练后出现短暂性、间歇发作的肌肉抽动,一般持续时间约3分钟。患者常常无明显的体温升高,可能与大量出汗的情况下,只补充水分、不补充盐分,体内大量缺钠或者过度通气有关。热痉挛可以是热射病的早期表现。
(2)热衰竭: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的人群。患者出现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多汗、疲劳、乏力、眩晕、头痛、判断力下降、恶心和呕吐等。此时患者体温升高,无明显神经系统损伤表现。如不能及时诊治可发展为热射病。
(3)热射病:又称中暑高热,属于高温综合征,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在高温、高湿或强烈的太阳照射环境中作业或运动数小时(劳力性),或老年、体弱、患慢性疾病者持续数日处于高温和通风不良环境中(非劳力型),热应激机制失代偿,使体温骤升,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功能障碍。患者在全身乏力、出汗、头晕、头痛、恶心等早期基础上,出现高热、无汗、神志障碍、体温高达40~42℃甚至更高。可出现昏迷、呼吸急促、心动过速等表现,严重者出现休克。
中暑的救治护理
首先要鉴别是轻症还是重症中暑。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简单的就是看患者是否还有意识,对于意识尚清楚的先兆中暑及轻症中暑患者,要立即把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的环境中(譬如空调房),或者用电扇吹风,加速散热。并使其平卧,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物。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衣服。可以在患者头部冰敷,身上用冷水进行擦浴。同时让其口服淡盐水、或者含盐清凉饮料并休息,如果休息饮水后症状缓解,那么一般无危险,如果患者不适症状仍有,那么还是要带其去医院检查治疗。
如果患者已经出现意识不清,属于重症中暑了,那么就要立即拨打120送医院进行抢救。
中暑的预防措施
1.首先,应该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中午高温时应减少户外工作,如必须进行户外工作,则应多喝水。在高温天气,不论运动量大小都要增加液体摄入。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喝水。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在高温时,含酒精饮料和高糖饮料会使人体失去更多水分,所以不宜饮用。并且要避免饮用过于寒凉的冰冻饮料,以免造成胃部痉挛。
2.其次,要少食高油高脂食物,减少人体热量摄入,穿着质地轻薄、宽松的衣物。
3.最后,虽然各种人群均可受到高温中暑的影响,但婴幼儿、65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及具有心脏病和高血压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更易发生危险,所以应格外予以关注。更应强调的是,尤其对于平时节俭的老年人来说,在三伏天不要再省电不用空调,以免发生室内中暑,此外要仔细监护婴幼儿,切勿将婴儿、儿童留在停放的汽车内。离车时检查,确保所有人都下车。
晒伤一般指日光性皮炎,是皮肤接受强烈光线照射引起的一种急性损伤性皮肤反应。
晒伤的临床表现
1.接受日光照射30分钟内,日晒处可出现边界清楚的鲜红色红斑,体感灼热刺痛,严重者可出现水疱破裂、糜烂。
2.可能伴随发热、头疼、畏寒、乏力、恶心和全身不适等症状,也有可能出现心悸、意识障碍甚至休克等表现。
3.通常在3~7日内红斑逐渐消退,随后出现脱屑,可留有色素沉着或减退,部分患者日晒后仅出现皮肤色素的变化,呈现即刻或迟发性色素沉着性晒斑。
晒伤的救治护理
1.凉水冲洗,为让皮肤冷却,可用凉水冲洗晒伤皮肤。
2.局部冷敷,若冷水清洗后,情况并未好转,便需局部冷敷。将毛巾浸泡在冷水里,拧至半干后敷在脸上或者其他晒伤发烫的部位,敷15至20分钟。如果有需要,可以重复多次进行冷敷,直到皮肤冷却。
3.舒缓保湿,急性期可以用喷雾、液体敷料浸泡在纱布或毛巾上敷于患处,也可以直接用补水面膜,起到湿敷的作用。亚急性期可以用稀薄、不含香料的乳液轻轻涂抹覆盖,保湿护肤。急性期、亚急性期切忌使用油类产品(比如面油、身体油)或者油脂含量高的乳霜。
4.补充水分,暴晒会导致身体水分流失甚至脱水,因此及时补充水分至关重要。皮肤晒伤以后的恢复时间与伤员本身的皮肤健康状态、晒伤的严重程度以及晒伤后的处理有关。大多数都需要在10到14天左右才能基本恢复,完全恢复可能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晒伤的预防措施
1.避免日光直接照射,夏季,每天10时至16时是紫外线最强的时段,应尽量避免在这个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如果必须出门,要进行打遮阳伞、戴帽子、穿防晒服等防护措施。
2.在暴露部位涂防晒霜,使用防晒霜要依情况而定,室内活动为主时,要在早晨出门前擦一次, 中午和下午各补一次;户外活动为主时,需要2至3小时补擦一次,否则效果会大打折扣。使用时,不仅要将暴露部位的皮肤均匀涂抹, 还必须保证用量要足,要能在皮肤表面看出有一层防晒霜。
防晒霜小知识
防晒霜的防晒系数SPF是用于表示防止UVB晒伤的效果值,是指可延长防止晒伤的时间倍数。例如SPF=15,表示如果你晒伤的阈值是20分钟,涂防晒霜后15*20=300分钟,即此防晒霜对于你在当前紫外线强度下可维持5个小时的防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