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暴雨中的中国科技力量!
7月20日以来,河南遭遇大范围极端强降雨,多地发生洪涝灾害。郑州市小时降水和单日降水均已突破1951年建站以来的历史记录。在这场举国同心的抗灾中,不仅涌现了许许多多感人事迹,也让我们看到了科技向善的力量。
“翼龙”无人机
河南的暴雨致使部分区域通信中断,也无法让外界了解受灾的具体情况,而与此同时,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救助信息,寻人信息。

就在所有人焦急万分,扩散求助信息的时候,有群众收到如下短信,瞬间在网上刷屏!

据应急管理部官方网站消息,7月21日紧急调派“翼龙”无人机空中应急通信平台,跨区域长途飞行,历时4.5个小时抵达河南省巩义市,18时21分进入米河镇通信中断区,利用“翼龙”无人机空中应急通信平台搭载的移动公网基站。

“翼龙”无人机是由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研制的一种中低空、长航时多用途无人机。“翼龙”系列自2005年开始研制、2007年首飞,距今已有十四年,目前发展至第二代“翼龙”。是航空工业为应急管理部打造的应急通信国家力量,可定向恢复50平方公里的移动公网通信,建立覆盖15000平方公里的音视频通信网络。

据介绍“翼龙”无人机具有航程远、留空时间长、承载能力大、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可在“断路、断电、断网”等极端灾害条件下,完成多谱段灾害现场探查:公/专网应急组网通信、应急物资投送等任务,并融入应急指挥体系,是我国应急救灾保障的新质力量。


其实,在为受灾群众提供通信支持的同时,“翼龙”无人机还在途径的地区拍摄了大量的受灾情况图,为救援人员提供了重要的灾情信息!
“海豚1号”水面救生机器人
连日的暴雨也导致城市内涝严重,部分低洼地段水深近一米,该如何救援?

为此,118台“海豚1号”水面救生机器人,于21日凌晨2时被送往河南省应急管理厅助力郑州开展救助工作。

据介绍“海豚1号”水面救生机器人是一款远程遥控操作的智能化救援设备。自重13公斤,可随意抛投,航行速度3米/秒;拖拽力大,可承重150公斤,同时拖拽3个成年人也毫无压力,最长遥控距离可达800米;遇到险情时,只需将救生机器人抛掷水面,即可快速、精准航行至落水人员身边,将其拖拽到安全区域,全过程救援人员无须下水,只要在岸边或船上遥控施救。
“龙吸水”应急排水抢险车
在积水严重的京广隧道,“龙吸水”应急排水抢险车被派上了用场,在12个“龙吸水”点位,16台装备昼夜不停抢险抽排之下,终于使几乎漫过隧道顶端的积水水位逐渐下降。


据介绍,“龙吸水”应急排水抢险车是城市排水的重要装备因其工作范围大、流量大机动灵活的特点适用于城市道路公路隧道、无电源地区排水及消防应急供水防洪抢险。

远程控制子母式“龙吸水”每小时最大可排3000方积水并且可将积水排到2公里之外的地方是治理城市内涝的神器。此外,该车还能通过200米的遥控控制实现高速排水。
天地协同!卫星系统迅速投入救灾
灾情发生后,由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研制的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第一时间获取了灾区卫星观测资料,为气象服务提供数据保障。

风云四号A星红外增强图像(7月21日3:00至9:00)
在确保卫星安全的前提下,星地密切合作,于7月21日10:30,紧急启动风云四号B星,快速成像仪高频次连续观测模式,将视野对准河南上空,实时监测河南雨势、雨情变化。

风云四号B星获取的河南及周边地区影像(7月21日10:40至16:00)
与此同时,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立即启动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机制,迅速成立应急小组,及时安排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高分三号、高分六号卫星,对灾区进行观测,为实时天气形势研判和后续灾情评估,提供高技术天基观测支持。

高分三号卫星于6月9日、7月20日获取的郑州地区影像对比

从高分三号卫星获取影像可见郑州北侧黄河北岸部分被淹
我们相信,以“翼龙”-2H无人机为代表的各型中国减灾装备,必将在后续的抢险救灾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让我们一起为河南加油,共度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