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愿错过的活动和讲座!
一大波精彩活动正在来袭!
千万别错过!
“科协频道”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出了
近期线上的展览活动和学术直播讲座,
让你足不出户,
也能徜徉在科技与艺术的海洋
赶紧过来打卡吧!
▷1◁
【主题】头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像的人工智能研究
【时间】2021年8月31日(周二)20:00
【主讲】卢洁(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内容】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等特点,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病因,早期评估头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头颈CT血管成像(CTA)是临床无创评估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首选检查方法,但是CTA原始数据量大、后处理过程麻烦造成整个检查流程迟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完成血管重建,这样极大加快了检查流程,提高诊断速度,疏解患者积压。
【观看方式】扫码观看

【来源】“医学图像计算机青年研讨会”微信公众号
▷2◁
【主题】投稿过程中与编辑和审稿专家沟通的技巧
【时间】2021年8月31日(周二)19:00—20:30
【主办】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
【主讲】崔韶:美国期刊专家(American Journal Experts)中国区学术教育经理
【内容】在线投稿操作的注意事项、如何撰写投稿信、如何撰写常见类型的沟通邮件、回复审稿意见的注意事项。
【观看方式】扫码观看

【来源】“学术讲座”微信公众号
▷3◁
【主题】中国大运河遗产体系与价值阐释
【时间】2021年8月31日(周二)14:00—16:00
【主办】河北省文物局
【主讲】赵玲(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内容】本期讲座拟通过介绍大运河遗产体系和价值特征,详细阐释大运河河北段的遗产构成和价值特征,加深遗产从业者对大运河的深刻理解。
【观看方式】

【来源】“北大清华讲座”微信公众号
▷4◁
【主题】天气发生器——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中的降尺度方法
【时间】2021年9月1日(周三)14:30—16:00
【主讲】殷水清(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副教授)
【内容】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活动的影响,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提供决策支撑。“天气发生器”是种将大尺度气候变化情景转化为局地尺度气候变化情景的降尺度方法,在气候变化影响评估领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报告将介绍天气发生器的基本原理和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最新研发的覆盖中国大陆、10KM分辨率的CLIGEN天气发生器参数库。报告还将介绍如何使用天发生器模拟非平稳气候,用于长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以及结合数值天气预报和雷达降水进行短期概率集合预报等内容展开讨论。
【观看方式】扫码观看

【来源】“北京气象学会”微信公众号
▷5◁
【主题】力学超摩擦材料:机理与应用
【时间】2021年9月3日(周五)15:00—16:00
【主讲】焦鹏程(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内容】力学超材料不同于其它功能材料从材料角度调控优化力学性能,其优越的力学性能主要来源于局部微结构胞元。通过对结构单元进行周期性几何结构优化设计来构建新型材料,力学超材料可以按照需求自由选择调整,实现自然界前所未有的超常特性。近年来,随着力学超材料的发展,兼具能量采集和监测感知功能的摩擦电材料为多功能力学超材料的智能化发展带来新方向。本报告将介绍一种新型自感知力学超摩擦材料,其将摩擦电材料制备于力学超材料中,通过将力学超材料作为纳米发电机介质,实现整体结构材料在能量采集和智能监测感知方面的多功能应用。
【观看方式】扫码观看

【来源】“络绎知图”微信公众号
▷6◁
【主题】科考中的诗与远方
【时间】2021年9月4日(周六)10:00—11:30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馆
【主讲】唐立梅(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内容】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1%,海底世界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物基因资源。认识海洋了解海洋探索海洋保护海洋是当代人的使命。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发明了越来越多的深海探测设备,其中载人深潜器具有精细探测和精细采样的功能,中国是第五个拥有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蛟龙号的研发与应用历经十几年,创造了最大深潜深度7062米的记录。深潜途中有哪些好玩的经历,近3000米的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南极考察从哪里出发?途径什么地方?南极作业任务有哪些?考察过程中和企鹅有着怎样的故事?本次讲座将向你介绍科考中的有趣故事,向你展示深海与南极的“诗与远方”。
【观看方式】扫码观看

【来源】“寇享学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