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以问为美德|良言——周之良先生看教育

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
专题内容来自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发起人、名誉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之良先生的文章,为周先生近年来关于教育的思考。
周之良先生从教数十年,退休以后特别关注中小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问题,大力推动学习科学友善用脑研究实践工作。
希望本专题能够带给大家更多的启发和思考,更希望帮助大家发生更多的改变,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改革。
古人以问为美德
标题上的这句话,出自清代文人刘开所著《问说》。文章开篇第一句就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因为“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问学相辅之说,意在说明是否好问勤问乃是学习成败的关键点。
文章讲古论今,称赞“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意思是说,古人虚心向善,问不择事择人,只求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为什么今人“有学而无问”呢?原因之一就是“是己而非人”。具体表现为“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此妄自尊大,结果是终身几无可问之事,天下几无可问之人。说到底,“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这个论断,与本文开篇所说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一致。
“问”对于所有人的都有积极意义。作者认为,智者、圣人也不可能无所不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道理不会专属于某个人,学习无有止境,那么,“问”是少得了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要端正态度,以众为师,“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只考虑道德学问能有所成就好了。
对比古今,得出的结论就是,“古人以问为美德”,以问为耻是错误的。把学习态度与品德修养结合起来,把为学之道与为人之道结合起来,启示学习者修养好问之德,方能获得真正的持续的进步。
现代人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是问号,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你真的理解“学无止境”了吗,如果是真的,就请放下架子,从养成好问的习惯、修养好问之德开始行动吧。
转载自"学习科学 友善用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