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百岁演讲特别提到的人——寒春阳早夫妇的感人故事

寒春
为庆祝杨振宁先生百岁诞辰,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在清华大学举行。会上,杨振宁在讲话中提到了一位叫寒春的物理学家,她也是新中国第一张“绿卡”的获得者。
寒春,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美国老人,与杨振宁是大学同学,是美国参与首批原子弹研究和制造的少数女科学家之一;1948年她追随学农牧专业的丈夫阳早来到中国,60多年来,夫唱妇随,她来中国后一直都在与奶牛打交道。作为第一个拿到中国“绿卡”的美国人,她享受副部级待遇,却始终居住在牛场平房里。
寒春、阳早简介

寒春(Joan Hinton)(1921年10月20日——2010年6月8日)美国核物理学家、共产主义革命者、国际主义战士,芝加哥大学核子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是曼哈顿计划中少数的女科学家之一,曾在洛斯阿拉莫斯武器实验室做费米的助手。在阳早的邀约下,1948年在宋庆龄的帮助下来到中国,1949年与阳早在延安结婚。她积极投身于农业机械化和奶牛养殖事业,是中国第一个直冷式奶罐的设计者,中国绿卡“001”号的获得者。2010年6月在北京病故,享年89岁。

阳早(Erwin Engst)(1918年11月9日—2003年12月25日)1918年11月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等高校学习农牧专业。受中国革命感召,1946年5月,以联合国奶牛专家的身份来到中国,同年10月抵达延安,先后参与创建三边牧场,西安草滩农场,并一直从事农机具改革和畜牧业技术革新工作。20世纪80年代被原机械工业部聘为顾问,被国务院批准为“外国老专家”。2003年12月在北京病故,享年85岁。
01
为理想信念而活
阳早是农场主的孩子,自己家拥有一个养牛场,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提灯照亮牛棚”。而寒春则出身“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是当地知名律师,母亲创办了全美最早的男女同校寄宿高中,父亲的姨妈还是我们熟悉的经典小说《牛虻》的作者伏尼契。高中时,寒春就是个滑雪健将,如果没有二战的爆发,她很可能会出现在那年的冬奥会赛场。大学时,她爱上了核物理,在美国顶尖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就参与了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作“原子能之父”费米的助手。后来在芝加哥大学,寒春还曾与杨振宁是同学,请杨振宁教她说中文。

22岁的寒春是一个滑雪健将

图片寒春在美国与母亲会见杨振宁
中国人“小米加步枪”的抗战神话,还有《红星照耀中国》等进步书籍,吸引着20多岁的阳早和寒春放弃安稳的生活先后辗转来到中国。寒春曾经说,她本来只想看看中国的解放区,但看到这里有这么好的人民,她就留了下来。“到处充满阳光”的延安,让他们找到了革命精神的乐园。
1949年,阳早(左)、寒春(中)和他们的翻译张耕野在陕西瓦窑堡整理(图片来源于新华社)
02
苦中作乐,鹣鲽情深
当时的中国与他们在美国的生活截然不同,这里贫苦落后、战火纷飞。1947年,在战火中撤离6个月、终于走出包围圈的的阳早拜访了同样在中国工作的国际友好人士马海德,终于吃了一顿饱饭。看着阳早狼吞虎咽的样子,马海德开玩笑说:“现在我终于知道,你妈妈为什么要在农场里把你养大了。”后来,在三边牧场,他们也一年只有春节才能吃上一次米饭。这里卫生条件非常糟糕,对以前从没有见过的虱子,他们也慢慢习以为常。
当时,除了生活的困难,更可怕的是有生命的风险。阳早经历过真枪实弹的战争,还有疾病的折磨。有一次,他得了血痢,昏迷了整整一天,医疗条件跟不上,随时都有生命危险。1950年,寒春在三边牧场高烧至41度,牧场仅有的药没有效果。最终,多方打听,四处寻找,买到一小瓶青霉素才救回了一条命。

阳早、寒春结婚后在延安合影
在延安遇到的各种困难并没有打败他们,他们仍然坚定地留下,投身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再也吃不到家乡的冰淇淋,清凉的山泉水一样甘甜;再也没有奶油蛋糕,就用泥土做成蛋糕的样子庆祝生日……他们在恶劣的物质条件下用心灵过出了乐趣,将自己的热情与智慧全部献给了中国的畜牧业,尤其是养牛机械化和牛种改良。

图1、2:去三边牧场的途中寒春、阳早见到悬崖峭壁缝里流出的泉水,非常享受地喝起来 图3:寒春送给阳早用泥土做的生日蛋糕
03
把省下来的钱,全花在牛身上

上世纪70年代,寒春和阳早来到位于沙河小王庄的中国农机院农机试验站从事牛群饲养和改良
1966年,阳早、寒春以专家的身份被调往北京,但是,他们仍然坚持不住专家楼,不坐小轿车,衣食住行和普通老百姓一样。他们恨不得把省下来的钱,全花在牛身上。
寒春的家,在北京昌平区小王庄农场,是北方农村常见的红砖平房小院。在小王庄,一间不大的屋子,既是他们的卧室,又是他们的办公室,一住就是几十年。这里布置简陋得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家庭一样,连办公桌的桌腿都是用砖头垒成的。院门大敞着,寒春生前好友说,门很少上锁,因为对她来说,中国人都是朋友,不需要提防任何人。
寒春曾说过这么一段话:“回顾我所走过的路,从小学到研究所的生活不能说它不幸福,但比起站在人民之中,与大家一起改造整个社会,用双手建立起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美好而富有的新国家,原来的那种幸福观是多么狭隘啊!当然,有的人改造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但这种靠建筑在大多数人的痛苦之上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它终究会被历史所消灭。”
这对可敬的老人,为信仰而来,把毕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被誉为“白求恩式的国际主义战士”。

扫描二维码,
让我们通过“云参观”,
一起回顾阳早、寒春的一生吧!
参考资料来源:
【1】小左.寒春与阳早:一对美国夫妇在中国的革命生活[J].记者观察,2021(05):22-25.
【2】魏巍.阳春白雪的故事——赞白求恩式的国际主义战士阳早和寒春[J].中华魂,2004(08):20-22.
综合整理自:“阳春白雪”“国机集团”“央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