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不可怕,提前预防是关键!
原创 石音
关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与预防的话题一直备受关注,在新闻中,我们时常能看到某位患有老年痴呆的老人走失的新闻。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神经系统疾病,但是,尽早发现阿尔茨海默病就能在早期对病情的发展进行预判与控制,患者可以延长正常生活的时间。尽管在医学科研方面,早发现、早治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科学家一直在上下求索之中。
01
老年痴呆患者持续增加
目前,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且人口增长缓慢。而在死因排序中,阿尔茨海默病的排位在27年间,从第28位一跃上升到第5位。

在北京神经科学学会主办的神经科学科普公益大讲堂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贾建平说:“我们组织国内的专家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有关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患病率等数据进行了持续研究,结果发现,患病人数持持续增长态势。”
据研究数据显示,在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中,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率20.8%,其中,城镇占比17.9%,农村占比25.1%。“农村高于城市说明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及环境条件、生活条件等因素这一病密切相关。” 贾建平说。2020年,研究团队对这一数据进行了更新。2014年,中国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患病人群共3000多万;2020年,中国60岁以上人群中痴呆患病人数1500余万,其中,轻度认知障碍人数3800余万,两类患病人数总计5300万。
“在新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9种可控危险因素,3种不可控危险因素,这9种可控危险因素包括农村居住、低教育年限、丧偶/离异/独居、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病。所以,阿尔茨海默病是可以预防的。”
根据这一研究成果,贾建平及其研究团队制订了中国阿尔茨海默病一级痴呆预防指南。他说:“我们认为,如果持之以恒地控制好危险因素,就能在一定程度降低阿尔茨海默病50%的发病率和患病率。这是我们在大数据基础上得出的结果,也符合国际医学观点。”
02
中国人的发病机制独特
根据数据不难发现,中国患病人群较多,发病原因复杂,那么,科研人员在研究时,应该从哪里切入呢?
贾建平在长期临床实验中发现,老年性痴呆一般发生在65岁之后,共病情况很多,比如阿尔茨海默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等多种慢性疾病。“在这时,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切入点就尤为重要了。我们把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作为切入点来研究遗传机制和环境之间的影响。因为家族阿尔茨海默病一般由三大基因——APP/PS1/PS2导致的,这三大基因外显率基本能达到100%,只要携带基因,就迟早发病,而且发病年龄比较早,如果我们以这类患者为研究对象,就很少受到其他慢性病的影响。”

事实上,1906年在国际上报道的第一例阿尔茨海默病就是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而且,百年以来,所有阿尔茨海默病重大进展都是来自于对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因此,在医学科学家看来,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群体是最贴近现实的“活体模型”。
医学家研究发现,有70%—80%的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不符合国际上通用的基因突变规律。贾建平说:“这说明,中国人在遗传机制方面有自己独到的特点,一方面能够显示民族特征,另一方面,标志着打破了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单一化的发病学说,为多元化解释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打下了基础。”
为了推进针对中国患者的基因特点,近些年来,贾建平一直在自行设计和利用动物模型,以此为研究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发病与治疗进一步探索,如此一来,就不用受到外国实验动物模型知识产权的限制。
“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研究需求自由组合和基因编辑实验动物,这样就能够突破国际专利限制,减免引进费用,解决了依赖国外进口的问题。更加重要的是,这样更能有针对性地研究中国人阿尔茨海默病的特色机制。”
03
患者有症状之前10—20年脑内就已发生病理生理改变
想要获得健康,依靠治疗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预防疾病的发生。
“我们团队在十几年间一直围绕着‘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理论来实践。根据国际医学共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表现出症状之前的数年,其大脑内就已经产生了病理变化,但是没有症状,这给诊断也带来了难度。如果能在有症状前精准诊断并预测疾病的发生,采取相应干预,就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贾建平说。
2020年8月,贾建平团队在《阿尔茨海默病与老年痴呆症》(Alzheimer’s & Dementia)杂志在线发表《外周血神经源性外泌体突触蛋白预测阿尔茨海默病无症状期》。团队通过对5年至7年前认知功能正常人群进行随访,共收集了739例受试者,发现并验证外周血神经源性外泌体突触蛋白可以作为在认知障碍出现前5年至7年预测阿尔茨海默病和轻度认知障碍的生物标志物。
贾建平说,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后,在轻中度时期可以控制病情,到了晚期,治疗效果显著下降,因此,越早发现越有利于患者治疗。
“我们还自主研发了一种仪器,能通过监测血液病理蛋白指标预判患者患病,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台能把超声和荧光结合起来的仪器,能把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实践化、具体化。目前,这台设备正在研制过程中。”
- 作者信息 -
石音 资深科普记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有多年一线采访经验,关注能够改变生活的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