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乡村“夜间经济”,打造沉浸式乡村
科协频道、《科研成果与传播》杂志共同推出“科技引领 筑梦乡村”专栏,聚焦农业科技前沿,邀请各科研团队与青年科技工作者分享最新行业科研动态以及他们的科研故事。
乡村旅游,吸引人的不仅仅是风景优美的自然生态,还有乡村人文风俗。近年来,无论是城市夜间经济,还是乡村夜间经济,均已成为城市消费的新蓝海。在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城市正在告别“夜太黑”,乡村也在告别“夜不亮”,提高游客在乡村的参与度和逗留时间,释放夜间经济的巨大潜能。夜游项目为乡村夜经济的整体激活与运维体系,将有利于激活乡村夜经济延长乡村消费。
目前乡村夜间经济与城市夜间经济相比发展差距较大,许多乡村夜生活近乎空白,已经开展的乡村也存在业态不够丰富的问题,娱乐休闲功能明显不足,导致大量游客“白天看景,晚上走人”,难以形成夜间消费。
夜间经济消费如今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何谓夜间经济?是指发生在当日18∶00到次日6∶00,以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为消费主体,以休闲、旅游观光、购物、健身、文化、餐饮等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城市消费经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夜间经济已由早期的灯光夜市转变为包括“游、赏、品、购、娱、宿”等在内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夜游项目作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新鲜血液,已经逐渐成为夜间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者越来越喜欢在夜间出行进行游览和娱乐活动,开发夜间项目可以有效增加过夜游客的数量,因此夜游是城市与景区未来发展的蓝海。

夜间乡村(图片源于网络)
“乡村自然资源+科技”
打造田园夜景
田园夜景主要依托乡村稻田、蛙鸣、花海、森林、河流等自然资源,再通过“乡村自然资源+科技”来打造,以夜幕做背景,结合现代声光电技术,打造出和白天迥异的夜间景观,既还原乡野气息,又有效提升乡村田园景观的夜间观赏性。

江户极彩棚田( 游客置身于稻田间,随着变幻莫测的灯光,探寻稻谷从嫩绿的秧苗到成熟的稻穗,沉浸式地体验农家真实的生活场景)(图片源于网络)
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吴吉明表示,夜游项目主要以“光环境、光文化、光经济、光产业”为指导思想,立足光影、智慧科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的研发,抢抓发展机遇。乡村夜游项目同时致力于城市数字产业顶层规划,包含城市夜间经济发展规划、智慧路灯系统建设运营以及智慧照明、智慧文旅、城市视觉形象综合提升、城市IP打造、城市新消费集聚区场景营造、城市历史风貌区有机更新等新模式、新经济和新产业的发展。

深夜食堂(吴吉明拍摄)

特色圣诞集市(吴吉明拍摄)
夜里的乡村市集,对游客来说则是另一种体验。打造乡村夜市更应加强注重文化体验和氛围营造,风土人情和文化工艺是乡村旅游夜间街市的特色。融入夜间休闲体验元素的清吧、茶馆,深夜食堂等能有效延长游客游玩时间。好的设计,可以让游客更好地参与到乡村夜间的活动中来,如夜间骑行、篝火晚会、户外电影、野外烧烤等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活动,增加游客参与度的同时也可以将夜游活动推向高潮。

夜间乡村户外露营(吴吉明拍摄)
目前,夜游项目已经结合诸多项目落地,包括通州运河周边亮化、乡村红色旅行线路、百色大美右江光影秀等项目。夜游项目具有丰富的使用场景,并将以“共生、共建、共长、共享”的产业链整合机制,践行乡村夜间经济发展。未来项目也将重点结合绿色低碳能源的发展与产业化,乡村特色场景设计开展深化。但目前也还有一些提升的空间,如乡村科技落地缺少规划“留白”,缺少资源有效整合,各示范性科技成果缺少进一步的产业化及商业整合,导致经济性完成度有待提升,科技落地的可持续性也需特别关注。

百色大美右江光影秀(图片源于网络)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实施全面乡村振兴战略,也亟待农业农村现代化与科技创新的支持。
如今,在各种新兴技术的赋能下,富碳农业兴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被统一起来,乡村生态振兴成为落实“双碳”目标的新阵地,基于现代农业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也正在加快形成。
- 作者信息 -
吴吉明 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北京工程师学会理事、中国工程师联合体首届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城建委委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创作中心学术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