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学会: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学会力量
青年人才托举是一项针对青年人才成长的一个系统性工程项目。中国公路学会与北京公路学会两家学会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青托工程项目,联合进行人才托举,每年两家学会都积极参与申报。近年来,中国公路学会与北京市科协加强了这方面的合作,针对北京市范围内一些优秀的青年人才开展托举工程。青年托举工程的推进对于学会的发展、学科的建设、人才的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以供学会交流借鉴,科协频道、《科研成果与传播》杂志对中国公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文杰、北京公路学会理事长陈贺、北京公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平原等进行了专访。

刘文杰
国际道路联合会(IRF)副主席,中国公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陈贺
北京公路学会理事长
王平原
北京公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完善人才服务体系
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在科技奖项设置方面,中国公路学会和北京公路学会都设置了许多特色奖项,如中国公路学会设置的奖项“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这也是全国公路交通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科技奖。除此之外,中国公路学会自2017年起开始设立“世界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2019年还设立了“世界人行桥奖”,在青年大学生的桥梁设计创新、国际具有代表性的人行桥奖励等方面,逐渐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北京公路学会主要有三大奖项,一是青年奖,即“优秀工程师奖”,二是“优秀青年科技奖”,这些奖项主要以青年为主,侧重于院校。三是“北京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在申请青年托举人才方面,中国公路学会可以说是北京公路学会的业务指导与合作单位。
两家学会在人才托举与科技奖项设置方面,已经合作多年,自2002年中国公路学会设置奖项开始,北京公路学会就给予中国公路学会很多支持和帮助。近年来,北京公路学会也会将北京市获奖的优秀科技项目推荐到中国公路学会来进行评选,近三年来推荐总数超过20项。未来,中国公路学会与北京公路学会在人才服务培养方面联系将更加紧密。
两家学会不断创造条件,把公路行业各项资源进行整合,充分调动起来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积极性,使他们更有热情地投入科研工作。人才服务一直是中国公路学会工作的中心,在此基础上,中国公路学会成立了专家委员会、青年专家委员会、科普专家委员会、标准专家委员会等四家专家机构,形成了一个非常广泛的服务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下,在学会学术交流包括教育培训、技术服务、科普以及国际合作方面,让专家和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北京公路学会则是针对性地完善了一系列奖项设置,其抓手就是奖项的评选、表彰、颁奖,并且非常郑重地告知企业法人以及相关领导,这样便可以逐步调动起科研人员的参与感,让科研人员拥有一种荣誉感与成就感,使他们感受到行业的尊重以及领导的器重,个人的优秀工作换来了企业的荣誉,这些激励措施不仅让人才的成长更加迅速,也逐渐正向影响到公路领域。
“这么多年来,我们感觉到发挥好专家和专业人才的作用,不但对学会自身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对行业的科技进步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刘文杰说。
两家学会始终发挥科技社团的引领作用,在人才成长包括科技奖励方面发挥着非常好的作用。具体包括四方面的工作:一是需要有一整套完善工作体系。这个体系里涉及省一级公路学会包括行业有代表性的科研单位、院校和大型骨干企业,他们是我们进行科技奖励工作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和抓手。二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作制度,科技奖励需要公开、公平、公正,只有做到这几个方面才可以建立起科技奖励工作的公信力。三是建立一套合作共赢的连接体系。科技奖励工作不是孤立的,奖励不是目的,是为了更好应用和推广,发挥现实生产力推动作用。学会非常重视把获奖的项目向行业有关单位进行推广和应用,很多获奖项目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又得到进一步提升、凝练,因此产生了更好的示范和融合作用。四是在评审过程中充分体现尊重劳动、尊重成果、尊重人才等方面的价值,只有这样,科技奖励工作才能得到行业和科技人才的信任。
深化产学研合作
赋能科研成果转化
两家学会联合举办过几次大型学术活动,比如联合主办了京津冀一体化论坛,邀请了京津冀交通领域各专家参与。两家学会还共同举办了新材料技术研讨会,邀请了全国知名材料方面的专家进行现场交流和参观。还在道路建设技术方面联合开过技术交流会,以及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的技术交流会、华北五省(北京、天津、内蒙古、山西、河北)的技术交流会。这些活动和这些技术推广,都离不开两家学会共同的支持与配合。
在科技成果评价方面,两家学会都做了充足的工作。中国公路学会作为一个具有一定产业背景和学术背景的全国性的学术团体,近年来非常重视把科研成果跟交通发展实际需求进行对接。在科研成果征集和申报方面,立足于一线各个方面科技工作者,成果征集上来之后,通过专家筛选评价最后评选,把可应用、可复制、可推广的项目拿出来,再向行业进行发布和推广。2021年中国公路学会推广应用二十多项成果,产生的直接效益约5亿元,可以看出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将会对学术资源和科研产业。随着国家转型、政府机构“放管服”、团体标准提上日程后,北京公路学会也正在积极推动团体标准和专利布局,把过去的政、产、学、研、用放在了社会团体的平台上来实施,然后通过制定团体标准进一步进行产业化。
在科研成果转化、科研联合攻关方面,两家学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学术交流、科普教育、人才举荐培养包括国际交流合作等。科研成果转化听起来容易,实际上做起来并不简单,因为科研成果的产生和推广处于错位状态,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良性的科技成果交易的平台,尽管有政府的推动,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面临很多壁垒。因此学会需要整合和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平台建设,把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作为学会对外服务的一个总抓手和总窗口,进行科技成果的发布、转化和推广。
“我们感到学会工作使命非常重大,同时,我们的责任也非常重大。”刘文杰说。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努力当好开路先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成了交通大国,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近年来,中国的交通始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中国交通发展如今已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
在“走出去”过程中,两家学会也面临着标准、政策、体制、技术等问题,这为学会国际化视野的拓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中国公路交通要想“走出去”,两家学会必须有作为。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公路学会近年来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创办了国际化的交流平台——世界交通运输大会,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该平台是在中国科协、交通运输部、中国工程院共同支持下建立的,发挥非常广泛深刻的作用。二是倡导和成立国际化的组织和联盟。“在这之前都是我们去参加其他国际组织的会议,目前我国能自主发声、具有话语权、具备竞争力的组织和平台还比较稀缺。一带一路国际交通联盟是从2017年开始筹备,2020年正式成立,虽然筹备期间经历了非常多困难,但是成效显著,也体现了中国交通在世界的竞争力和软实力在不断提升。”刘文杰说。三是让学会“走出去”。中国公路学会的国际合作部,近年来不间断地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的合作,2021年办了十余次线上国际交流会议,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还与相关学术团体及国际组织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下一步,学会准备在一些国家成立中国公路学会的派出机构,让中国的具有竞争力的技术,通过这些平台真正地发挥作用。
北京市公路学会在国际交流合作过程中发挥了非常好的基础作用。一些国际交流项目邀请到一些国外专家,包括世界交通运输大会的国外专家和代表,他们会选择来北京进行参观北京市城市交通、北京市干线公路等,并且非常愿意与北京市相关科研单位、学术团体进行交流与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北京公路学会组织了多场专项对接活动,宣传北京交通的同时,也密切了北京市交通相关部门跟国外的合作和联系,效果显著。
拥抱数字化趋势
打造数字化学会
从2021年开始,北京公路学会就逐渐从信息化逐渐转向数字化,打造科创体制,把学会打造成行业具有生机与活力的“科技工作者之家”,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逐步往上进行遴选工作,包括青年人才托举项目的开展。因为疫情影响,中国公路学会也在努力打造数字化学会:一是服务研究型学会的建设。数字学会的建设,目标就是把学会的服务产品包括人才培养、科技奖励等很多工作,用线上产品、线上的形式更好的服务行业。二是加强对人才能力评价方面的工作。中国公路学会比较成功的是科技成果评价,但是对行业人才评价的工作还没有全面展开,因此需要加强行业从业人才工程能力的评价,并准备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加强人才能力的建设。三是通过数字平台的建设,加强会员资源的整合。中国公路学会有8万多会员,对他们的资源进行更好地整合和应用,让每个会员在他的岗位上更好地发挥作用。
未来,两家学会努力的方向就是更好地整合学会的资源,在学术交流、人才、科技咨询服务方面发挥更加深入的作用。作为一个学科门类齐全的科技型组织,学会在各平台发挥着集聚资源、分配资源、用活资源的重要作用,既让一线科技工作者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更高的满意度,也让基层科协服务创新发展的能力得到增强,不断强化新时代科技群团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