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埃博拉病毒的药物开发;怀旧情绪的镇痛效果差异

跟踪科研成果,掌握最新动态!
1
抗埃博拉病毒的药物开发
埃博拉病毒是世界上最高级别的致命病毒之一。埃博拉病毒聚合酶负责病毒基因组复制过程,且具有较高保守性,是研发广谱性药物的重要靶标。由于分子量大、不稳定、易降解等原因,埃博拉病毒聚合酶三维结构的解析是世界性难题,严重限制了靶向聚合酶的药物开发。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施一团队首次解析了埃博拉病毒聚合酶的结构,阐明了其合成子代RNA的分子机制,明确了不分节段负链RNA病毒在进行转录和复制时从起始状态向延伸状态转变时的动态变化,为从分子水平探索埃博拉病毒复制机制奠定了关键理论基础;同时,该工作发现苏拉明药物能通过抑制NTP底物进入酶活中心而有效抑制埃博拉病毒聚合酶的活性,这不仅为防控埃博拉疫情提供了候选治疗方案,而且为抗埃博拉病毒的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方向。
内容来源:
https://www.cas.cn/syky/202209/t20220929_4849384.shtml
2
仿生海洋电池
海洋微生物生态系统是一个天然太阳能生物转化系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合作,根据其由初级生产者、初级分解者和终端消费者组成的基本特征,设计构建了一个由初级生产者(蓝藻)﹑初级分解者(大肠杆菌)和终端消费者(希瓦氏菌和地杆菌)构成的四菌微生物组,研究将人工沉积层与含有蓝藻的水柱层组装在一起,制造出一体化的生物太阳能电池,可直接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并稳定运行1个月以上。
该生物太阳能电池模拟了海洋电池的基本物理结构和生态结构,但时空尺度显著压缩,可以视为一个小型化的仿生海洋电池。仿生海洋电池将生物光伏效率提高到新水平,为开发高效稳定的生物太阳能电池提供了新路径,并进一步展现了合成生态学的生物技术潜力。
内容来源:
https://www.cas.cn/syky/202209/t20220901_4846493.shtml
3
怀旧情绪的镇痛效果差异
怀旧是一种对过去包含情感的渴望感,是一种与自我相关、苦乐参半但主要是积极的社会情绪。已有研究表明,诱发个体的怀旧回忆,可以缓解热痛、缓解慢性疼痛,使人们更能耐受机械痛。尽管这些研究为怀旧的镇痛作用提供了初步证据,但没有区分怀旧情绪对不同刺激强度的镇痛作用,不同诱导怀旧情绪的方式之间是否有所不同,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孔亚卓研究组和蔡华俭研究组合作,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诱发个体产生怀旧体验,进而检验不同的怀旧方式对不同强度热刺激诱发的疼痛是否都具有镇痛效果。
研究分别采用依赖个体自传体记忆等亲身体验的个性化方法和研究通过生活中更加常见的基于某一群体、某个时代共有特征诱发的通用方法,对镇痛效果标准化后,研究还对两种不同怀旧诱发方式的镇痛效果进行比较,依赖个体特征的个性化方法较通用诱发方法具有更好的镇痛效果。上述研究为怀旧的镇痛作用提供了新证据,并强调了怀旧诱导方法和疼痛强度的潜在调节作用。这表明怀旧作为心理策略,可以缓解人们的轻度疼痛感受。
内容来源:
https://www.cas.cn/syky/202209/t20220928_4849166.shtml
4
郧县人3号头骨面世!
已持续两年的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学堂梁子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距今约100万年的“郧县人”3号头骨面世!相较于30多年前发掘出土、已严重挤压变形的郧县人1、2号头骨,3号头骨保存得更加完好,直立人形态特点更加明确,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保留该阶段人类重要的解剖学特征。该头骨与以前出土的1、2号头骨位于同一套地层中,与同一层位的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的共生关系明确,地层、时代和埋藏学信息清楚。“郧县人”处在欧亚大陆古人类约200万年演化历程的关键节点上,为探讨东亚直立人的来源与演化模式以及直立人与智人的演化关系等重大课题提供了翔实而关键的化石及文化证据。
内容来源:
https://www.cas.cn/syky/202209/t20220928_4849218.shtml
5
云南元谋发现迄今已知最早的长臂猿化石
长臂猿科现存20种,主要生活在中南半岛的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我国华南和东南亚。在我国境内现存仅4—6种。然而,此类化石稀少,多数发现于华南和东南亚不老于200万年前的洞穴地点中。云南元谋新发现的被命名为元谋小猿的小型猿类,被科学家确定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长臂猿。这一发现将长臂猿化石记录向前推至距今7—8百万年前。

遗传学研究表明,长臂猿从人和猿共同祖先的支系分化出来的时间约是距今17—22百万年,而冠长臂猿类祖先分化的时间约为距今8百万年前。此次发现连同之前云南昭通发现的金丝猴最早的祖先——中猴化石的证据表明,分子证据与化石证据推断的物种起源时间基本吻合,古生物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可以相互印证。然而,关于长臂猿科的演化,目前仍有1000多万年的“缺环”有待发现。在华南和东南半岛持续的野外科考或发现更多的长臂猿进化史的关键证据,尤其是2—6百万年间的空白时段,这一时段也是古老型灵长类动物群向现代型灵长类动物群交替的关键时期。
内容来源:
https://www.cas.cn/syky/202209/t20220928_48491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