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加强有关疾病防治与健康知识的普及,科协频道设立“医学科普”专栏,为大家带来医学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诊疗方法和健康知识,致力于打造医学健康知识宝库。这里有临床医生的诊疗经验,有医疗成果的信息速递,还有各种各样的健康知识……
本期带来老年医学领域的科普知识,从临床医生的诊疗经历、故事出发,带你了解老年人昏迷的精神因素,以及与这类患者的相处之道。
春节前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由女儿带着来就诊。老人家之前虽然有轻微的记忆力下降,但是日常生活都可自理,还能照顾更为病弱的老伴,是女儿的依靠和帮手。可是自从去年冬天一次感染后,老人家的状况出现下滑,变得更加“糊涂”,不再能料理好老两口的生活。
于是,孝顺的女儿把二老接到自己家居住,好贴身照顾。没想到换了环境之后,老人显得愈发迷茫了。好多事情他力不从心,“犯错”也越来越多,比如会把脏衣服收起来,而将干净衣服洗掉。觉察父亲的变化,女儿既心疼又着急,也不禁心力交瘁。
我给老人做了评估和检查之后,发现老人的确存在轻度的认知功能障碍。于是按照常规诊疗,并且嘱咐平时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不料才过了两天接到女儿的电话,说当天早晨发现父亲怎么也叫不醒,“昏迷”了!一家人很着急,已经送到急诊,正接受检查。
出于对老人的关心,同时为了帮忙找到病因,我很快赶赴急诊,发现老人确实是平躺着,怎么呼叫都不应声,眼睛也不睁开。可是,当我检查他瞳孔的时候,发现老人的眼睛闭得更紧,而且肢体做出反抗动作。当我在他脚底划巴氏征的时候(神经系统查体的一项内容),老人的腿出现明显的回缩,试图逃避这个刺激。
我边做检查边呼唤着老人的名字,说:“大叔,我是吕大夫,您有哪里不舒服,一定要告诉我,我希望帮助您。”我发现老人的眼角似乎挤出一滴泪水。嘴巴呈现想要张合的动作,喉咙也好像酝酿着发出声音。这时恰逢护士来给做心电图,当酒精擦到皮肤上,也许感觉有些凉,老人竟然出现激烈的反抗,双手在空中划挠着去抓导线,脸上的皱纹也紧缩起来,出现明显皱眉厌恶的表情。
这可跟医学上失去意识的昏迷,俗话说的“不省人事”一点都不像呀!等老人所有的化验检查出来,从头到脚竟然没有发现明显的问题。于是,我又向女儿详细询问,排除了药物服用过量和中毒的因素,心里渐渐浮出答案,既然找不到证据支持是躯体疾病导致的昏迷,就需要考虑老人的心理问题。
继续详细了解经过,女儿说昨天晚上因为老人做出不符合常理的行为,又把脏衣服藏起来,还不听劝说,因而两人发生了争执。当时情绪都很激动,女儿的血压飙升,老父亲也生着气睡下了。有了这些诱因,我愈加倾向于认为老人符合这种疾病——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俗称癔症,是一类由精神因素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部分分离性障碍患者表现为各种形式的身体症状,这些症状和体征不符合神经系统生理解剖特点,也缺乏相应器质性损害的病理基础,也就是说各种检查都不能解释患者的表现。
患者的症状多种多样,可以是动弹不了的瘫痪,也可以是感觉异常;可以是浑身抽搐,也可以是一动不动的木僵,还可以是感觉被不明团块阻塞喉咙的“梅核气”……
这些症状可以被理解为是患者无法解决的内心冲突和愿望,在躯体上的象征性转换。药物治疗之外,消除诱因,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避免不良刺激也是很重要的预防办法。
后来,护士端着治疗盘来给老人输液,可能是疼痛刺激的效果,老人家竟然睁开了眼睛,并且开始说话,状态恢复到从前,似乎刚才令人惊心动魄的一切只是一场玩笑。我把自己的想法向老人的女儿做了解释。她表示理解,此后会尽量地去理解老人,调节自己的情绪,不再硬碰硬地跟父亲发生冲突。
如今,这位老人家定期复诊,病情稳定,未再有类似症状发作。从给这位老人的看病经历,我习得几点收获:一是认识到作为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固然重要,给家属相关科普教育,教给他们与患者的相处之道也不可或缺。二是精密仪器代替不了视触扣听的基本功,必须细致地体会患者的表情、动作、言语,甚至他们眼角挤出的泪滴,真正的病因可能就隐藏在这些蛛丝马迹编织的线索后面。三是在医生识别、排查躯体疾病的同时,还要关注诱因和患者的情绪变化,才能全面地掌握信息,身心兼治。
作者简介
吕继辉(北京老年医院科协推荐),北京老年医院精神心理二科主任,主任医师,北京市中西医结合老年病学研究所副所长。从事老年医学事业十余年,擅长老年痴呆、老年谵妄、老年抑郁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