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想力 |《阿凡达》最大的“科技隐喻”在这里!

《阿凡达》剧照
2010年观看《阿凡达》的票根你是否还留着?
赶紧翻出压箱底的票根看电影去吧!
在《阿凡达》宣布重映后,
万达影院发布了一则消息,
2010年观看《阿凡达》的票根,
可兑换一张IMAX电影票。
虽然这是一场营销,
却从侧面证明了当年电影上映的盛况。
当年《阿凡达》电影票一票难求,
电影足足上映了3个月,
几乎所有影院的排片和
电影杂志封面满满都是《阿凡达》,
因此这部影片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

《阿凡达》海报
潘多拉星虽然是虚拟场景,
风景却异常瑰丽,
影片中有漂浮的群山、
色彩斑斓的植物,
以及在空中飞翔时的宏大场景,
无形中增加了观众的沉浸感,
让这部3D电影成为名副其实的“视觉盛宴”。

《阿凡达》剧照
《阿凡达》是詹姆斯·卡梅隆酝酿14年的力作,总斥资近5亿美元,同时斩获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视觉特效三项技术大奖,是全球影史最具盛名的划时代影片之一。影片将“环保与生物多样性对抗”这样宏大的主题融入到负伤战士发现自我的旅途之中,突破时代局限,达到了科学与艺术的新高度,呈现出影片背后导演对于人性的思考。
11年后再看《阿凡达》,更是惊叹于它领先时代的预言。那么多年前,它已经能把大数据、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深度学习、脑机接口这些前沿的科学概念,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你知道影片《阿凡达》中有哪些“科学隐喻”吗?让我们跟随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元卓老师一起来探究影片背后的科学知识吧!
科学视角下的《阿凡达》是什么样的?

《阿凡达》剧照
用科学这样的视角,才能真正发现《阿凡达》的经典。电影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影片情节的设定和技术的呈现,其中有关科学的假设和知识点,即使在今天也能起到非常好的引领与启迪作用。《阿凡达》中的故事设定最根本的基础是人怎么去实现脑电波和机器之间的互通,即通过技术手段,让一个人能够控制另外一个生命体,这当时看来是非常科幻的,而在现阶段的科学研究层面,我们通过脑机接口,包括一些类脑芯片,已经可以实现人的脑电波与机器之间的互通。
“灵魂树”是对人工智能的预言?

《阿凡达》剧照
潘多拉星拥有一套先进的体系,即伊娃和她的“灵魂树”,整个星球就像是一个大脑,所有人可以通过这棵树来上传或下载她的信息,形成一种历史的资产。2009年,《阿凡达》在国际上首次上映之时,当时还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大数据”的概念出现,人工智能也没有趁着这次高关注度的时机兴起。真正让人工智能发展到高潮的是,AlPHAGO战胜世界围棋冠军这个里程碑事件。这次事件过后,人工智能才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而在十几年前上映的影片《阿凡达》中,“灵魂树”的概念已经具备将所有数据完美融合、收集与处理的能力,这种超前的预言片段也是影片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
未来,
人工智能会发展成什么样?
未来,人工智能将会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越来越近。同时,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岗位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工智能会逐渐解放人们的时间与精力,让人去做更有人类优势、更具创造力的事情。但从科研角度来看,目前人工智能离科幻电影中呈现的场景还有很遥远的路要走。
科学视角下的《阿凡达》是什么样的?
潘多拉星的“灵魂树”是对人工智能的预言?
未来,人工智能会发展成什么样?
本期《影想力》节目特别邀请到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元卓老师。

王元卓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大数据研究院院长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中国计算机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发表论文200余篇
获授权发明专利61项
系列科普畅销书《科幻电影中的科学》作者
入选2019年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王元卓老师不仅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大数据研究院院长,还是一位优秀的科普作家。今天我们就跟随王元卓老师,深度了解科学视角下的《阿凡达》,点击下方视频,一起进入最新一期的《影想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