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物理漫谈 | 爱“捉迷藏”的太阳和月亮
原创 大雁
最近一个月的天空有点热闹,太阳、月亮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在继半个月前的月全食之后,还有一场日环食将在今天16:11拉开帷幕。
2021年5月26晚上,夜空上演了一场 “超级月亮”与“红月亮”的约会——当月亮沿着它的轨道运行到地球黑夜一侧,月全食恰好发生在近地点附近,“躲进”地球影子里的红月亮看上去比其他时间要大一些。

图1. 2021年5月26日的月全食:“红月亮”。
月亮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其半径约为1738千米,相当于地球半径的0.27倍。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偏心率约为0.05的椭圆,轨道的近地点为35.7万千米,远地点为40.6万千米,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由于潮汐锁定,相对于恒星背景而言,月球的公转周期和自转周期都是27.32天。但在太阳系中,由于在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地球也在围绕太阳公转,而且月球公转轨道的长轴方向是随着地球公转而基本保持不变的,因此,相邻两次满月间隔的时间要比月球的公转周期长一点,约为29.53天。月球的公转轨道称为白道,地球的公转轨道称为黄道,它们之间的夹角大约为5.15°。

图2. 黄道与白道的交角。
(图片来源于网络,经作者部分注解)
在月亮围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内,月相是不断变化的。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并且三者基本在一条直线上时,就称为 “新月”,这一天在我国的阴历中被定为初一,初一的晚上月亮是暗的,太阳照不到的那一侧朝向地球。当月球运行到地球远离太阳的一侧,并且三者基本在一条直线上时,太阳照亮的那一侧朝向地球,晚上月亮是圆的,就称为“满月”,这一天在我国阴历中被定为十五,十五的月亮就像李白诗中写的那样:“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超级月亮”是指满月或新月发生在近地点附近的现象。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月球轨道的长半轴相对于恒星背景基本是指向同一个方向的。因此月球轨道长轴在一年中的某个时刻是与日地连线基本重合的。如果此时恰逢农历十五,近地点在太阳与地球连线的外侧,那么满月就会发生在近地点,形成“超级月亮”,“白玉盘”看上去要大一些。实际上,月亮运行到近地点的时刻,不会恰好是满月的时刻,而是在近地点的前后,有两次相邻的满月最接近近地点。这两次满月都是“超级月亮”。如果新月发生在近地点附近,那么相邻的满月就会很小,因为月球此时位于远地点附近。
如果没有白道与黄道之间约为5.15°的夹角,白道与黄道重合在一起,每月阴历十五,月球运转到太阳与地球连线上时,都会被地球完全挡住而发生月食;每月阴历初一,当月球运转到太阳与地球中间时,太阳都会被月球挡住而发生日食。因为有了这个黄白夹角,月球的位置会偏离黄道面。只有当黄道面与白道面的交线与日地连线基本重合时,至少两条线夹角不太大时,才能保证当太阳、地球和月球在黄道面内满足三点一线时,月球不会偏离黄道面太多,这样才会发生日食和月食。

图3. 日食的原理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日食是指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并且三者位于一条直线上,月球挡住太阳而形成的现象。实际上,就是月球的影子投射到地球上。由于太阳是一个面光源,月球后面的影子可以分为本影和半影,其中本影又分成两个圆锥形区域,靠近月球的本影部分和远离月球的本影部分。当观察者处于靠近月球的那部分本影中时,月球距离观察者较近,阻挡阳光的月球就显得较大,就会看到日全食;当观察者处于远离月球的那部分本影中时,月球距离观察者较远,阻挡阳光的月球就显得较小,就会看到日环食。这个过程可以用一个篮球在阳光下演示和体验。而当观察者处于半影中时,就只能看到日偏食。

图4. 月食形成原理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月食是指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并且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月球进入地球的影子里,地球挡住了照到月球上的太阳光,而使月球部分变暗或者全部变暗。同样的,由于太阳是一个面光源,地球的影子也分为本影和半影。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半影中,就会发生半影月食,月亮只是稍微变暗一点,像是披上了一层薄纱;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本影中,就会发生本影月食。本影月食又分为月偏食和月全食:当月球一部分进入本影,另一部分就会在半影中,此时就会形成月偏食;当月亮完全进入本影,就会被全部挡住,形成月全食,此时阳光虽然被地球完全挡住,但是透过地球大气折射,仍有一部分太阳光照到月球上,这部分被折射到月球上的光以波长较长的红光为主,所以月全食时月亮看上去是红色的,称为“红月亮”。由于黄白交角,当月球与地球和太阳在黄道面内满足三点一线,但月球往上或者往下偏离了黄道面,月球就会部分地穿越本影,从而形成月偏食。那么会不会发生“月环食”呢?我们可以通过简单计算来验证一下。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是1.5亿千米,太阳直径是地球直径的109倍,如果要发生日环食,需要月球处于远离地球的那部分本影中。两个圆锥形本影交界的地方就是圆锥顶点,这个顶点距离地球92.5万公里,而月球到地球最远距离为40.6万千米,显然,无法到达“月环食”的距离。因此,目前的日地距离和地月距离决定了不会发生“月环食”。
5月26日的月全食,是因为这天满月,而且月球恰好位于白道和黄道的交线上,月球处于日地连线上,并且完全位于地球的本影中,这样才具备了形成月全食的条件,上演了今年的“红月亮”。更难得一见的是,这次“红月亮”还不是普通的“红月亮”,它正好位于近地点附近,还是“超级月亮”,二者合体,就成了“超级红月亮”。更有趣的是,古代月食被认为是“天狗吃月亮”,而这次月食,恰好发生在天蝎座的头部,更换了“肇事者”,可以说是“天蝎吃月亮”。

图5. 2021年5月26日的“天蝎吃月亮”。
(图片来源于星图APP截图)
你方唱罢我登场。“超级红月亮”的兴奋劲儿还没有过去,时隔半个月之后的6月10日,又一场精彩天象——日环食在天空上演了。日环食就是当月亮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位于一条直线上时,月亮挡住了太阳,并且由于月球距离地球较远,不能完全挡住太阳,只能挡住太阳“金盘子”的中间部分,而留下一圈的金边,就像一个金子做的指环。在人们无法解释自然现象的古代,日食带给人们恐惧,被认为是灾难来临的征兆。尤其是日环食,好好的一个“金盘子”,被莫名其妙的挖空了一个洞,只剩下一圈残余的金边,就更恐怖了。然而这次日环食,是由于太阳、地、月球之间的轨道关系决定的,是半个月前“超级红月亮”的带来的“连环表演”。因为5月26日的月全食是由于白道和黄道交线于日地连线基本重合,半个月后,这种条件依然存在;月全食期间恰逢月球位于近地点附近,半个月后,月球恰好位于远地点。这样,就形成了月球在地球中间,由于黄白交线靠近日地连线,三者基本位于一条直线上,可以形成日食;同时由于月球距离地球较远,因此可以形成日环食。因为日食可以看作是月球的影子投射到了地球上,这次日食又发生在夏至前的十几天,地球是以倾斜23.5°的姿势围绕太阳公转的,北极朝向太阳,月球的本影只能投射到北极地区,同时考虑这次日环食期间地球自转的位置,因此只能在跨越北极的很窄的区域才可以看到。我国部分地区可以看到日偏食。

图6. 日环食:来自天上的金戒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7.2021年6月10日的环食带。
(图片来自网络视频截图)
同样是因为要满足白道与黄道的交线要与日地连线基本重合的条件,大约半年以后,12月4日还会发生一次日食。彼时月球距离地球较近,因此可以形成日全食。也同样是因为地球自转轴倾斜的原因,12月4的日全食,只能在南半球才可以看到。届时,又一场 “捉迷藏”的游戏将在南半球上演。
- 作者信息 -
大雁,有情怀的空间物理学博士,关注科普的一线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