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经济 | 从人口普查看农村“光棍儿”的群像和处境
原创 王磊
王磊 |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副研究员
本世纪以来,社会各界对于出生性别比长期偏高问题的关注比较集中,“剩男”或“光棍儿”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八号)显示男性723339956人、女性688438768人,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人。所谓“三千万光棍儿”长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人们普遍担心这一人口发展问题将会导致社会婚姻家庭的不稳定,并进一步威胁社会和公共安全。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
“光棍儿”主要集中在落后农村
由于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尚未提供给学界使用,这里主要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分析。从《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中的婚姻统计数据中,我们能够挖掘出我国“光棍儿”的总量和构成等特征。在描述这些特征之前,“光棍儿”概念界定是必不可少的。根据我国婚姻法律制度和择偶婚配习俗,本文将“光棍儿”界定为“普查时年龄大于等于30周岁且从未结婚的男性人口”。
“光棍儿”总量 。2010年,我国22岁以上未婚男性人口数量接近6000万,占22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总量的13.1%;30岁以上未婚男性人口(“光棍儿”)数量1886万,占30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总量的5%。也就是说,2010年,30岁及以上男性人口中,每100个男人之中就有5人属于光棍儿。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光棍儿”都永远是“光棍儿”,部分年轻和综合条件较好的“光棍儿”可能最终娶妻,脱离“光棍儿”群体。
年龄特征。不同年龄男性中的“光棍儿”数量和比例也不相同。随着年龄的提高,“光棍儿”绝对数量在逐渐减小。2010年,30—34岁全国“光棍儿”数量达到572万,35—39岁“光棍儿”数量下降到361万,到50—54岁时“光棍儿”数量进一步降到124万,65岁及以上年龄的“光棍儿”数量共计176万。随着年龄的提高,各年龄段的“光棍儿”比例也在逐渐减小。2010年,30—34岁“光棍儿”占30—34岁男性人口的12.6%,45岁及以上各年龄组“光棍儿”占相应年龄组全部男性的比例大部分略超过3%。45岁及以上中老年“光棍儿”总数达到了700万,这些“光棍儿”可能是终生不能完成婚配的群体。在“光棍儿”问题的应对之策上,国家、政府和社会需要更加关注45岁及以上中老年“光棍儿”群体。
受教育程度特征。一般来说,“光棍儿”处于社会底层,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平均水平理应较低。2010年,未上过学的男性人口中“光棍儿”比例最高,达到15.1%;初中和高中的男性人口中“光棍儿”比例最低,分别为3.8%和3.6%。不过,研究生受教育程度男性人口的“光棍儿”比例高居第二位,达到了9.2%,这与研究生人口初婚年龄较晚有直接关系。一定程度上,可以这么理解,即未上过学的“光棍儿”更多的是被动失婚,而研究生受教育程度的“光棍儿”更多是主动选择学业而推迟初婚时间的结果。
城乡构成。国内外研究均指出,“光棍儿”主要集中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在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和男婚女嫁、“男高女低”的婚姻择偶制度等约束条件下,贫困地区农村男性很难从较发达地区农村及城市吸引到配偶,农村女性向经济更发达地区农村及城市婚姻流动则相对容易。女性婚姻流动提高了东部发达地区婚姻市场上的新娘供给,缓解了东部地区人口性别失衡导致的男性婚姻挤压,进一步加剧了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光棍儿”问题。2010年,农村“光棍儿”数量接近1200万,占30岁及以上年龄男性人口的6.1%,农村不仅是聚集最多的地区,也是“光棍儿”比例最高的地区。
“光棍儿”对于社会公共安全的影响
有研究认为,“光棍儿”会对社会上婚姻的稳定性和公共安全有负面影响。不过,笔者认为“光棍儿”和公共安全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上文已经指出,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农村地区我国“光棍儿”问题将更为严重,未来东部地区城乡“光棍儿”问题将会相对缓解。
2010年以来,笔者一直关注冀西北CC县农村“光棍儿”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和对大量的“光棍儿”本人、所在村落村民和当地基层干部的访谈思考,笔者认为,“光棍儿”对村落和社会存负面影响,但是这个负面影响的程度有限,它更多地是以个案形式呈现,而较少以群体行为方式出现。
首先, “光棍儿”总体素质不高、能力不强,本身就属于村落中的弱势群体,即便存在一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也主要是些细枝末节问题。大部分“光棍儿”比较老实,当地干部群众认为“老实”也是他们之所以成为“光棍儿”的主要原因。
其次,村落中的“光棍儿”群体内部也有差别:年纪较轻的“光棍儿”主要在北京等外地务工,除逢年过节外很少呆在村中,基本不对村落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年龄很老的“光棍儿”关注于自身养老生活,无暇也无力做出一些对村落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为;中老年“光棍儿”长期外出务工能力明显下降,同时也基本失去了婚配的可能,因此比较容易产生一些不良行为,比如赌博、偷盗等。但是,中老年“光棍儿”的失范行为通常也不是群体性行为,更多是个体行动,因此负面影响也有限。
再次,农村中更加重视个体婚姻问题,民众具有天然的歧视“光棍儿”的倾向,部分民众容易感受到或多或少有所夸大的“光棍儿”负面影响。最后,笔者认为“光棍儿”和性疾病传播、性犯罪率升高之间并不存在必然关系。
“光棍儿”的生活困难与社会救助
无论是因为个体残疾、家庭经济困难、历史原因(阶级成分导致的无法完成婚配)还是个人能力有限,客观形成的“光棍儿”群体都是弱势群体,他们没有配偶和亲生子女,随着年龄的增加、父母的逐渐离世,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离群索居。在遇到疾病和生活困难时,他们缺乏帮助和支持,老年时更加孤独无依、缺乏关怀。
2015年针对冀西北CC县农村的实证调查发现,与同龄已婚男性相比,中老年“光棍儿”在个体素质、收入、消费、生活支持、日常交往和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都存在明显劣势,在养老意愿方面他们对社会保障的刚性依赖特征更加明显。
一直以来,国家对于农村鳏寡孤独人口提供“五保”供养,然而,对于中老年劳动年龄“光棍”保护略显不足,村落民众及基层干部对于中老年“光棍儿”的刻板印象是重要原因,“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烂泥扶不上墙”等是普通村民对于“光棍儿”的评价,当部分中老年“光棍儿”遭遇重大疾病和生活困难时,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对此,国家不仅需要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和制度,还需要改进基层的制度执行效果,以改善农村中老年未婚男性的生活质量。
未来,“光棍儿”将逐渐积淀在中西部贫困农村地区,随着这些“光棍儿”逐渐步入老年,他们的生活困难将逐渐成为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未雨绸缪、思索制定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