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学视角 | 食物填饱的是你的胃还是你的心?(上)
原创 胡盈 张嵘
小红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白领,刚刚过了30岁生日,最近因为公司工作压力大,频繁加班,她与男友也陷入了感情危机,但是父母和亲人的“催婚”声却不绝于耳,小红觉得自己疲惫极了,只有在大吃大喝后这种疲惫才能稍有缓解。但是高糖高脂的汉堡、奶茶、炸鸡、巧克力蛋糕给她带来的不仅有短暂的快乐还有身材的走形。看着体重秤上不断上涨的数字和再也系不上的腰带,小红暗自下定决心节食减肥。一天,两天,三天,小红饿得两眼发黑,四肢无力,突然一阵香喷喷、油滋滋的肉香味钻进了小红鼻腔,循着这阵香味儿小红看到了红妈妈做的红烧肉,看到盘子里红彤彤的肉,小红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只想大快朵颐,吃完了红烧肉,小红想喝奶茶、吃饼干、吃大盘鸡的欲望更加强烈了,甚至连之前不爱吃的零食都充满巨大的诱惑……
“民以食为天”,人们自古以来就认识到了食物的重要性。我们的生长发育、生产生活无不需要食物来为我们提供能量,但事实上我们的进食有时并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扩展,逐渐发现进食行为还能体现出一定的情绪意义。大家不妨回想一下,有没有哪次进食是在体验到极端负性情绪之后,为了自我安慰、舒缓情绪压力抑或是抒发愤怒而进食?这种通过摄入食物来满足情感需要的行为称之为情绪性进食。研究发现,紊乱的进食行为通常与不科学的情绪调节策略有关。另一方面,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主流文化和社会舆论对于“骨感美”的推崇,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开始逐渐内化这种理想化的体型特征,但是如果由于过度内化了,从而产生了对自身体态的否认,可能会引起节食或是引吐的恶性循环。除此之外,创伤事件、家庭环境因素、自我意识以及其他心理障碍也是引起进食障碍的重要原因。
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 ED)是一种表现为进食行为异常的慢性精神疾患,它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 AN)、神经性贪食(bulimia nervosa, BN)、暴食(Binge Eating Disorder)和不典型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EDNOS)等。进食障碍常常发生在负性情绪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节后,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可以引起不同类型的进食障碍。这些类型之间也并非各自独立,很多时候神经性贪食是神经性厌食的延续,发病年龄晚于神经性厌食。进食障碍类型的判断、患者在各个类型的变化,以及并发的其他精神障碍(焦虑、抑郁及强迫性障碍等)使得进食障碍的治疗变得十分复杂。身体形象研究报道指出,18~35岁个体最有可能出现进食障碍症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进食障碍的发病年龄愈发呈现低龄化趋势。研究表明,进食障碍已经逐渐成为青少年继肥胖和哮喘后第三常见的慢性疾病,发病高峰期在14~19岁之间。
在进食障碍的研究中,边缘系统尤其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边缘系统是指高等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由古皮层、旧皮层演化成的大脑组织以及和这些组织有密切联系的神经结构和核团的总称,包括:海马、海马旁回及内嗅区、齿状回、扣带回、乳头体以及杏仁核,他们不仅通过帕帕兹环路相互联系,还与其他脑结构广泛联系,使中脑、间脑和新皮层之间发生信息交换。边缘系统通过与下丘脑及自主神经系统的联系,参与调节本能和情感行为:杏仁核,脑岛,腹侧纹状体,前扣带皮层和眶额叶皮层的腹侧区可以帮助人判断什么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并指导人作出相应的反应。而海马体、伏隔核的背外侧区域、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和顶叶皮层被认为是帮助大脑决定什么需要注意,什么需要避免,如何计划以及如何自控。海马则是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如果海马或与之功能联系的结构受损将会导致遗忘综合征,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产生的记忆障碍形式也不同。另外小脑及小脑内在连接网络参与多种内脏功能的调节,包括对进食行为的控制,小脑还和下丘脑一起构成了小脑-下丘脑回路,这一回路参与调节食物摄入以及饱足感。研究发现,小脑内在连接网络静息态功能连接的改变,可能与进食障碍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边缘系统影响本能行为和精神活动(情绪)的产生。本能行为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先天的正确反应,这种反应已构成整个动物遗传结构的一部分,如饮食行为、性行为等,它们都是维持旺盛的生命力与保存种族的基本生命活动要求的表现。变化的内在环境作为信息来源,被下丘脑的特殊细胞群所感知,并将信号传递至边缘系统引发机体做出相应行动。情绪是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一种主观体验。根据外界条件是否满足自己本能的欲求而表现为愉悦、不快甚至是愤怒,这种由边缘系统所产生情绪表现,是本能行为的原动力。
这时有人就会疑问,如果自己每餐吃得都比同伴多很多,到底是自己吃多了?还是同伴吃少了?每餐都吃很多难道每餐都在“暴食”吗?神经性贪食症是以反复发作的暴食以及对进食行为的失控为特征的一类进食障碍。“吃多了”或是“贪吃”的人很少会通过一系列的代偿行为,如催吐、使用泻药、过度运动等来防止体重增加,但是神经性贪食症患者会。
参考文献:
[1] Beate Herpertz-Dahlmann. Adolescent Eating Disorders: Update on Definitions, Symptomatology, Epidemiology, and Comorbidity[J].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15,24(1):177-196.
[2]王钰萍. 神经性贪食患者额叶-纹状体神经环路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
[3] 李金珠. 抑郁症住院患者进食障碍的护理干预 [J] .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 (35) : 235-236
[4]Katherine A.Halmi. 进食障碍与抑郁症的关系:生物学的相似性与不同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0,(01)
- 作者信息 -
胡盈 张嵘(北京神经科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