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学视角 | 食物填饱的是你的胃还是你的心?(下)
原创 胡盈 张嵘
前面我们说到神经性贪食症,(点击此处回顾:食物填饱的是你的胃还是你的心?上),其实,无论是进食障碍还是抑郁症,在多年之前都并不被人们所重视,抑郁在父母眼中常常被解读为“矫情”。事实上,进食障碍并不仅仅是“吃得多和吃得少”,该病常常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造成身体各器官及系统的损害。目前,脑影像学研究发现:在静息状态下,神经性贪食症患者的某些脑区的功能连接发生了改变,他们认为负责处理奖励、情绪和认知控制的脑区在进食障碍的发生和进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神经性贪食患者在暴食发作时,常感到无法控制自己的进食行为(不能停止进食或控制进食种类及数量),即体验到明显的进食失控感。大量临床心理学研究发现,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具有明显的通过冲动行为缓解负性情绪的倾向,这种倾向与其暴食症状明显相关。他们的冲动性特质在行为学上具有一些特征性表现,包括决策能力受损、抑制功能下降等。作为高冲动性个体,他们一方面表现为相较于延迟可得的价值量大的奖励,更偏向于即时可得的小奖励,因此常常拒绝延迟满足而做出不利决策。另一方面,神经性贪食症患者的抑制控制能力不足,表现为冲动控制、抑制优势性认知加工或运动反应能力的不足。
再说说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厌食症的主要特征是体像障碍,对体重和体形的过分关注以及对体重增加的强烈恐惧,导致他们选择通过严格的饮食限制达到体重显著下降的目的。神经性厌食症的治愈率很低,约25%的患者会转为慢性病程。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同样存在多个脑区功能连接的改变,例如:参与面部信息处理和社会认知的脑区功能连接减弱,而涉及感官刺激、审美判断和对社会排斥焦虑的脑区功能连接增强。这些脑区功能连接的改变可能与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内在感受和疼痛处理过程异常以及他们对自身身体的过分关注相关。脑成像研究表明,在限制性类型厌食症的患者大脑中,边缘通路和认知通路也存在异常的平衡,因此他们往往为未来的计划和长期结果担心,以至于很难享受即刻的奖赏。
研究发现,神经性厌食、贪食与抑郁障碍,在行为、症状及生物学特点上有许多相似性,这促使人们对进食障碍及抑郁障碍在现象学、家族史及神经内分泌方面进行观察和比较。1953年Kay提出年龄较大者所患有的神经性厌食是抑郁症的一种形式。
相比较于进食障碍,抑郁症在大众中的认知度逐渐提高。抑郁症是一种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表现为患者情感反应冷漠、思维迟钝或焦虑状态、易疲劳、对群体活动或周围变化缺乏兴趣、语言肢体活动相对较少等。抑郁症在发作过程中表现为三方面症状群,包括核心症状群、机体症状群以及心理症状群。其中,机体症状群以饮食习惯改变、作息功能紊乱、性功能降低等诸多变化为主。由于抑郁症患者食欲发生紊乱,患者通常表现出无食欲、抗食,或可出现暴饮暴食等进食障碍症状。
一项有对照组的家庭研究发现,厌食症先证者的一、二级亲属与对照组非厌食症精神科疾病的亲属相比,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及亚临床神经性厌食的发病率较高。研究发现:家族性群体的不同表现型提示这些障碍可能是共同病理基础的不同表现。神经性厌食及重型抑郁均引起特殊的神经内分泌异常,包括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生长激素轴以及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紊乱,临床上表现为寒冷耐受性减低、便秘、心率缓慢、基础代谢率低以及闭经等。进食障碍可具有抑郁症的症状和体征,因此,确定在进食障碍与抑郁症之间是否存在同样的神经介质的功能异常具有一定的意义。
多巴胺,5-羟色氨和去甲肾上腺素都影响食欲、饥饱和进食行为。进食障碍患者存在生长激素对L-多巴反应的减弱、催乳素对氯丙嗪反应的减弱,并伴有脑脊液高香草酸的减少,提示多巴胺调节的紊乱。同时重症抑郁病人具有特殊的睡眠模式,因此可以通过睡眠研究判断进食障碍与情感障碍是否具有相似性。研究发现:神经性厌食有一个亚群在睡眠结构上与抑郁症相似。尽管进食障碍与抑郁症具有一些相似的症状、体征和生理改变,但目前的各类研究尚不能得出进食障碍是感情障碍的一种形式的结论。事实上,两者在生物学和心理学上有着各自的特点。
当我们对进食障碍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相信大家一定好奇并且迫切地想知道,作为一个神经系统疾病,我们应该如何去治疗。区别于躯体疾病很大程度主要通过药物和手术治疗,对于进食障碍患者,结构化的心理治疗、家庭治疗和躯体辅助治疗等是他们的主要干预措施,只在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其实不难理解,由于大多数的进食障碍患者都会存在一定的抑郁、焦虑的倾向,因此对其心理进行疏导改善才是“治本”,心理治疗应该作为神经性贪食症和厌食症的一线治疗。但我们必须承认其治疗效果因人而异,需要医生和患者的共同配合,治疗难度较大,所需时间较长,需要花费2—3个月进行系统性的治疗。
药物则常用于治疗一些躯体共病,但是在恢复体质量方面作用很小,奥氮平是唯一一个确定可以恢复神经性厌食体质量的药物。由于许多患者过分关注进食和体重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故精神类的药物的使用在必要时具有一定积极意义,SSRIs类药物(尤其是氟西汀)应作为首选。《中国进食障碍防治指南》推荐氟西汀作为神经性贪食症的治疗首选,它可以有效减少暴食及清除行为的频率,同时早期起效可以较强地预测总体的疗效。躯体辅助治疗也是一种常见的进食障碍治疗措施,通过合理地再喂养来改善营养状况,如应用一些纠正代谢缺陷的药物和维生素等营养剂去恢复人体的机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避免营养缺失而合并其他更多疾病。
随着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全方位覆盖和社会审美展现出“以瘦为美”的价值风向,越来越多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患上了进食障碍,并且患进食障碍呈现出了年龄降低的趋势。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可能发生了进食障碍后,我们不要过于焦虑与恐惧,而是适当地放松心态,正确认识身体的内在信号,不要让自己的进食行为出现极端化,在必要时寻求医生的帮助,做好充分的治疗,通过早期、及时的治疗控制病情恶化。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也要宣传正确的社会审美,在身体功能正常和健康的基础上 追求优美形态,重视家庭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青少年自尊水平和完美主义等性格倾向,从根本上预防进食障碍的发生、发展。
参考文献:
[1] Beate Herpertz-Dahlmann. Adolescent Eating Disorders: Update on Definitions, Symptomatology, Epidemiology, and Comorbidity[J].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15,24(1):177-196.
[2]王钰萍. 神经性贪食患者额叶-纹状体神经环路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
[3] 李金珠. 抑郁症住院患者进食障碍的护理干预 [J] .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 (35) : 235-236
[4]Katherine A.Halmi. 进食障碍与抑郁症的关系:生物学的相似性与不同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0,(01)
- 作者信息 -
胡盈 张嵘(北京神经科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