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视频)的反伪造技术揭秘!
原创 郭园方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04亿,社交网络与新媒体发展迅猛,网民极易浏览到大量图像(视频),相应的,内容安全的管理需求极大。
由于,伪造图像(视频)容易对国家公信、社会舆论、人际关系造成损害,因此,需要对这些伪造图像(视频)进行快速应急处置,防止更多的损失。那如何实现对伪造图像(视频)的应急处置?我们需要针对伪造图像(视频)数据的反伪造技术。
要了解针对伪造图像(视频)数据的反伪造技术,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图像(视频)伪造。

染色深度伪造图像
传统图像(视频)伪造主要包括复制移动、拼接、修补三类。其中,复制移动伪造是在一幅待修改的图像中寻找一个部分,将其复制粘贴到本图像另一个区域中。拼接伪造与复制移动伪造不同,拼接伪造是将另一幅图像中的一部分,复制粘贴到待修改的图像中进行伪造。修补伪造包括图像缺损填充、中值滤波等多种操作。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修改技术不断出现,基于人工智能修改技术的伪造不断引起社会轰动。当前主要存在两类伪造:“无中生有”的生成型伪造 和 “借力打力”的迁移型伪造。其中,生成型伪造是将一些噪声、文本、灰度图等数据输入到深度神经网络中,网络会自动生成看上去真实的图像,如自然场景、人脸等。相对的,迁移型伪造则是输入一幅待修改的照片,通过深度神经网络的处理,将参考图像中的一些元素风格转移到待修改的照片中,例如,将油画中的风格转移到狗的照片中,从而得到一幅油画风格的狗的照片。

艺术风格深度伪造图像
事实上,人工智能深度伪造可通过伪造季节、颜色生成伪造场景图像,人工智能深度伪造还可学习艺术家作画的艺术风格以伪造艺术图像。除了上述伪造外,人工智能深度伪造也可以伪造看起来很逼真的人像,可见,深度伪造人像是当前最容易给国家、社会、人民造成损失的伪造。
伪造图像(视频)肉眼难辨真伪,怎么办?我们可以进行针对图像(视频)的“犯罪”现场调查,也就是伪造图像(视频)检测来针锋相对。有人可能好奇,为什么叫针对图像(视频)的“犯罪”现场调查?因为,伪造图像(视频)检测和公安查案时的犯罪现场调查从技术本质上来说时相似的,都在寻找伪造,或者说是犯罪过程中遗留的痕迹!
第二十二届北京青年学术演讲比赛复赛的选手,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郭园方(北京应急管理学会推荐)讲述针对伪造图像(视频)数据的反伪造技术的故事。
点击下方观看选手精彩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