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日 |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太空旅游”?这些你需要提前了解!(视频)
航天点亮梦想
迎接我国第七个航天日
对于宇宙的探索,人类的步伐从未曾停止。随着科技的发展,太空对于人们来说已不再是遥不可及,太空旅游的概念也因此被人们提出。到太空去旅游,给人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不仅可以观赏太空旖旎的风光,还能体验失重状态下的行走。很多人会好奇,太空旅游究竟有多少种方式?去一次太空要花多少钱?我国的太空旅游项目进展如何?今天是我国第七个航天日,跟随小编一起从视频和文章中寻找答案吧!
“太空旅游”知识问答
Q1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突破,像维珍银河、蓝色起源、SpaceX这些商业航天公司已经开始涉足太空旅游项目,并掀起了一波太空旅游的热潮。那么我们口中的太空旅游究竟有哪些方式呢?

维珍银河

蓝色起源(左)、SpaceX(右)
把当前主流的太空旅游按照轨道高度的不同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传统太空旅游和亚轨道太空旅游。
很多小伙伴会好奇,究竟什么是亚轨道?亚轨道一般是指距地面20~100km的空域,处于现有飞机的最高飞行高度和卫星的最低轨道高度之间,也成为临近空间或空天过渡区,在亚轨道飞行仍然会受到地球引力的牵引。

亚轨道
什么是太空呢?大气密度从地面往上是一个连续变小的过程,也就是说,大气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边界。著名航空航天工程师冯·卡门(钱学森的导师)曾根据空气动力学计算,给出一个高度数值:100千米,也就是说,超过这个高度就可认为是太空了,这就是所谓的“卡门线”。

卡门线
计算的原理是,在这个高度以上空气稀薄,飞行器即便以轨道速度飞行,也无法获得支撑自身重力的空气动力学升力。按通俗的说法来说,有翅膀和无翅膀已经开始没有区别了。这里要提一句,冯·卡门当时实际得到的计算结果是83.6千米,但为了方便记忆,他建议把数值设为100千米,目前国际航空联合会采用的就是这个标准。但美国空军和美国宇航局则定义80千米以上就可看作是太空。
02
一次太空旅游要花多少钱?哪些公司提供亚轨道旅游服务?又有哪些公司提供太空旅游服务呢?
维珍银河将太空旅游预订价格定为45万美元。客户需要先支付15万美元的押金,并在航班起飞前支付最后一笔款项。
维珍银河曾经卖过一轮机票,当时就有约600人以20万至25万美元预订。在维珍银河的太空旅游中,客户能体验90分钟的旅程,包括标志性的空中发射和马赫数为3升空。在几分钟的失重状态下,乘客可以从太空飞船的17个窗户看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地球景色。

维珍银河太空旅游
这45万美元票价不仅包含刚刚提到的失重体验和观赏地球景色,还包含数天的太空人训练、高端定制住宿和世界级设施,简直就是让客户体验世界最一流的服务。这种旅游方式虽然价格便宜,灵活性高,但缺点是体验时间短。由于这是一种全新的太空旅游方式,大部分人都不熟悉。
介绍完维珍银河这种亚轨道旅游,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传统太空旅游。其实在大家传统的印象中,太空旅游就像神舟飞船的航天员一样,搭乘火箭飞往环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没错,这是以前太空旅游的唯一方式。20年前,美国富翁丹尼斯·蒂托花费2000万美元搭乘俄罗斯的联盟飞船,在国际空间站上游玩了8天,成为人类第一位太空游客。

丹尼斯•蒂托
此后,又有7位富翁搭乘俄罗斯联盟飞船进行了太空旅游。2021年9月17日,SpaceX进行了一次太空旅游发射,有4名游客搭乘载人龙飞船(Crew Dragon)进入绕地球的轨道,在那里逗留3天。这是SpaceX史上首个“平民太空旅游团”,由38岁的亿万富翁贾里德·艾萨克曼(Jared Isaacman),骨癌幸存者海莉·阿尔塞诺(Hayley Arceneaux),空军退伍军人克里斯·塞姆布罗斯基(Chris Sembroski),以及地球科学家西恩·普罗科特(Sian Proctor)组成。他们搭乘载人龙飞船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太空旅游。

SpaceX史上首个“平民太空旅游团”

载人龙飞船
载人龙飞船,原称“龙骑士”(Dragon Rider),是SpaceX公司提出并设计制造的第二代“龙”(Dragon 2)飞船。SpaceX不仅仅通过继承一代龙飞船——货运龙飞船(Cargo Dragon)的大量成熟设计,迭代出了载人龙飞船(Crew Dragon),还根据载人发射任务的需要和实际情况,为其设计的最重要配套设施就是猎鹰九号(Falcon 9)运载火箭。

猎鹰九号运载火箭
搭载载人龙飞船的猎鹰九号运载火箭是SpaceX自主设计开发的中型两级液体运载火箭,采用液氧煤油推进剂,自2010年6月首飞,已成功完成80余次发射任务。同时,猎鹰九号火箭已陆续迭代数个版本构型,目前最新构型也是最后一个重大改进构型为构型5(Block 5)。它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可达22.8吨,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可达8.3吨,它是在21世纪开发和设计的第一枚实现可控陆地和海上垂直着陆回收的火箭、第一枚实现多次重复使用的火箭,也是首度由私人企业承包国家探索太空任务的发射火箭。

Block 5型猎鹰九号运载火箭
猎鹰9号的低成本、多发并联、多次使用、垂直回收的设计思路深刻地影响了商业航天时代火箭的设计。
03
了解到国外SpaceX蓝源维珍银河在太空旅游领域风生水起,那中国太空旅游项目进展如何呢?
据官方消息透露,2022年1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未来五年,我国将发展太空旅游等太空经济新业态。
目前中国航天运载商业化方面分为两个梯队,一是以中国长征火箭为代表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这属于国家队。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2017年发布了一份《2017—2045年航天运输系统发展路线图》,预计2025年前后,可重复使用的亚轨道运载器将研制成功,亚轨道太空旅游可成为现实。

火箭院太空旅游项目飞行器外形
二是星际荣耀、星河动力、蓝箭为代表的十余家民营火箭企业,但他们大多先研发固体火箭、液体火箭,瞄准的是卫星市场,有关太空旅游、太空酒店等下游产业项目并未侧重。
要说国内太空旅游,小编首先想到的是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杨利伟!那杨利伟当年乘坐的是哪种火箭呢?是长征二号F火箭。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使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也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作用!
长征二号F火箭可是拥有“神箭”的美誉,评价如此之高,必定有过人之处。长征二号F火箭“力大无穷”,具有高可靠性以及高安全性。火箭全长58.34米,起飞重量479.8吨,起飞推力约60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8.8吨。芯级直径3.35米,捆绑4个直径2.25米的助推器。截止到2021年10月20日,共发射16次,成功率100%,将1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长征二号F火箭在设计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增加了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和逃逸系统。说到长征二号F火箭就不得不提及它的总设计师刘竹生院士,刘院士承担了火箭设计中最难的一环——捆绑技术的研究。
什么是“捆绑”技术呢?航天界常说,“火箭运载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大幅提升进入空间的能力也是研制长二捆火箭最主要目的。而“捆绑”技术是决定并联火箭效能和总体技术水平的关键,核心技术一直为国外航天大国垄断。那期间,他经常睡不上一个囫囵觉,无数的白天黑夜都在连轴画图中度过,有时突然有个思路,半夜就敲开同事的门,开始讨论。
刘院士带领团队在100天内攻克了火箭结构动力学耦合分捆绑连接、助推器分离设计等多项技术难题,填补了中国捆绑火箭技术的空白。进而,铸造出了中国第一枚载人火箭,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运载技术的国家。
04
2021年6月在香港掀起一股“航天热”,龙乐豪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征系列火箭总设计师、金牌火箭长三甲系列首任总设计师,他在香港大学的公开演讲中分享了星辰大海的科学梦想和奋斗历程。小伙伴们知道什么是长三甲系列火箭吗?
长三甲系列火箭是有名的北斗专列,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家族完成了北斗导航工程的全部发射任务。长三甲,指的是一种大型三级低温液体火箭,全长52.52米,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6吨。在长征三号甲火箭的芯一级捆绑4个2.25米的助推器就派生出了长征三号乙火箭,该型全长56.5米,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可达到5.5吨。此外,在长征三号甲火箭的基础上捆绑两个2.25米助推器,组合形成长征三号丙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可达3.9吨。就这样形成了长三甲‘小家族’,满足了不同型号卫星的发射需求。
该型号是中国首个实现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的火箭;中国航天首个发射次数突破100的单一系列运载火箭;首次进行月球探测发射的火箭;首次实现低温火箭“零窗口”发射;首次进行地月转移轨道、中圆轨道等研制发射等。
虽然长三甲系列成绩斐然,但在研制过程中也经历过波折。1996年2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国际通信卫星,这是当时中国航天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它的发射吸引了全球的关注。但一次巨大挫折轰然而至,点火起飞后约两秒,火箭飞行姿态出现异常,火箭低头并偏离发射方向向右倾斜。飞行约22秒,火箭头部坠地,撞到离发射架不到2公里的山坡上,随即发生剧烈爆炸,星箭俱毁。作为火箭的总设计师兼总指挥,面对舆论的压力,龙总带领团队不断推理,反复试验,全面审查了火箭总体技术方案,再次认定正确无疑,并在此基础上,围绕设计、生产、产品质量控制、研制管理等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复查,完成了12类、122项试验,提出44项、256条改进措施,从而确保了后续飞行试验的成功!
除了刚刚说到的长二F及长三甲,长征系列现役运载火箭还有哪些?目前中国长征系列中现役常规火箭包括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共3个系列8型火箭,新一代火箭包括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长征八号以及长征十一号。另外新一代载人及重型正在研制中。
这些成果都是一代代航天人付出的鲜血与汗水所换来的。习总书记说,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相信随着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