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科学知识“播撒”在田野
将科学知识“播撒”在田野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做好政策解读与科技成果展示,引导更多青年学子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事业,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科协频道、《科研成果与传播》杂志推出“科技引领 筑梦乡村”专栏,聚焦农业科技前沿,邀请农业领域各科研团队与青年科技工作者分享他们的科研成果与科研故事。

祝宁
北京市昌平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副书记
(北京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会推荐专家)
2008年,祝宁考入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出于兴趣,她并选择了学院中专业难度最大的植物保护专业。毕业时,很多同学都在考虑转行,可祝宁却一心想要从事农业相关工作,于是来到了昌平区蔬菜技术推广站(现昌平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当时,刚开始上班不久的祝宁感到很不适应,工作不仅有忙碌的农活,还有下乡服务、调研、做试验等内容,因此每天下了班累到倒头就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祝宁逐渐适应了工作的节奏,并体会到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乐趣,如筛选好品种、推广实用技术、引进先进设备,给农户解决了实际问题等,工作不仅带来了成就感,并让她开始把这份工作当成一生的事业来对待,因此她坚持为农民服务,提供优质农产品,不断做好技术推广工作,从而提升科技水平。

接待专家进行观摩(右一为祝宁)
祝宁在昌平区蔬菜技术推广站工作已有10年有余。期间,她的办公地点、工作范围和内容有所变化,但不变的是,她始终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相关工作。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人员,并不是按照“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进行,也没有按照“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模式进行,而是跟着农作物生长需求走,根据农民和市民的需求来调整工作,这才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真正意义。在这10年的工作中,祝宁看到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在农业上的应用,农户从传统的种植模式、销售模式到现在的半自动化管理模式、多种营销途径的销售模式,市民对昌平农业产业的认可,她觉得非常自豪。
在刚接手金六环园区工作的时候,祝宁白天一直在田地里、晚上才回到办公室。为了更快的了解、熟悉每种作物,她负责育苗、定植、田间管理、拉秧全过程。她深入田间地头,白天在棚里观察特性、测定生长指标,晚上一边进行数据汇总,一边研究栽培管理技术。严寒酷暑,春夏秋冬,不分季节,不分假日。
一年夏天,等祝宁休息时候回密云老家,妈妈都惊讶说:“我都认不出你来了,怎么变得这么黑了!”虽然每天下地前会好做防晒、戴帽子做防护,但长时间在太阳下,她也因此晒黑了很多。在祝宁看来,只有深入田间,才能了解一项技术是否适合下一步推广。
祝宁主要负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近三年累计引进蔬菜品种600余种、草莓品种200余种、各项栽培技术160余项,并筛选出一大批适合北京地区种植的优质作物品种,包括京采8号、夏日阳光等番茄品种,伯格、皇妃等优质西甜瓜品种,创新研究出轻简化栽培、番茄双杆整枝、草莓需水需肥等一系列栽培管理技术。
为了促进昌平区低收入户收入,做好脱贫攻坚战,祝宁等人还针对草莓生产上的低收入户进行帮扶,主要在昌平区南口镇兴隆口7个种植户、25栋草莓进行技术指导及物资供应。几个种植户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接触的先进技术较少。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祝宁等人会不定期在草莓生产关键环节进行指导,将草莓书籍和视频送给低收入户,并请专家过去指导,产出果后帮助搭建平台进行销售。通过帮扶工作,整体水平得到提升,帮扶户产量可提高11.2%,效益提升18.7%。

查看草莓生产情况
为延长草莓采收期,增加种植户经济效益,满足市民对草莓鲜果长季节的需求,祝宁等人不断摸索“草莓超促成栽培”模式,先后到辽宁东港、安徽长丰学习先进技术,结合昌平区本地特点进行技术改良,促进草莓提前花芽分化、开花结果,让北京地区在国庆节前就能吃到鲜果草莓,还成功延长草莓采摘时长。通过水肥和环境控制,草莓生产季光点品种可溶性固形物可达17,红颜平均在13左右。
在祝宁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从事农业的生产者年龄逐渐变大,平均年龄普遍在55岁以上,而且劳动力越来越少,各个园区都存在缺少劳动力的现象。因此她开始研究减轻劳动强度、轻简高效栽培、发展智慧农业的方法,并努力将农业数字化、精准化。通过智能化的操作将设施内的农事操作机械化,如将旋地、做畦、定植、采收等重要环节通过机械化操作的模式进行,工人只需控制操作器,可提高工作效率80%以上。并通过5G通讯控制技术,为作物量身定制最佳生长环境条件,实现可复制化的番茄高效精准种植生产。在工作效率上,自动化控制可提高劳动生产率80%以上,在品质上,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升高。在节本上,可提高资源利用率30%以上,效果显著。
“我希望能够接受更多关于农业科技、农业创新方面的先进技术、先进理念,下一步更好地为昌平区农业发展做贡献。同时也希望能够有机会走出去,多跟其他老师沟通交流,也盼望着各位老师来昌平进行指导。”祝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