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你长大,给你撑起一片天,带你了解新世界。当你长大了,有一天却突然发现他们似乎老了,老得已经记不得被他们捧在手心、放在心尖上疼的你了。他们生活不能自理,当他们迷失在路上,甚至记不得他们自己。很多年前,大家只知道是他们老了,以为他们老糊涂了;而现在,科学研究发现,他们其实是病了。这种病叫作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简称AD),而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能阻止或逆转病情进展,也就是说,一旦患病目前将无法完全治愈。
那么,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防患于未然了——早识别、早预防。科学研究表明,AD是可以预防的,有效控制危险因素、合理利用保护因素可以显著降低A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我国不少科研团队也在AD早期诊断和早期管理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并进行了成果转化。
今天为大家介绍两项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成果,这两项成果也于2022北京脑科学国际学术大会神经精神诊疗转化医学峰会上,入选2022年北京神经精神医学十大创新成果。
01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
项目负责人:徐俊
目前,阿尔茨海默病的辅助检查手段,仅有的两项“金标准”都不宜临床应用,使得该病成为全球难于诊治的疾病之一。近3年国际大型队列研究发现,AD患者血浆磷酸化tau蛋白(p-tau)p-tau181和p-tau217的水平比健康对照和非AD痴呆高出2倍,血浆中p-tau181作为血浆生物标志物的性能更好。血浆中的p-tau217可以区分AD和非AD,准确率很高(96%),也能高度准确地识别tau-PET阳性病例。血浆p-tau浓度在疾病进展过程中逐渐增加,可能对监测疾病阶段有潜在的作用。血浆中P-tau181和P-tau217是AD早期诊断的特异性生物学指标已成为共识。
北京天浚元生的徐俊项目组密切跟踪国际前沿,自主研发出具备临床转化条件的两个检测试剂p-tau181和p-tau217。两个检测试剂的实验室参数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p-tau217的参数领先于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经完成与单分子检测设备的适配性分析,即将启动临床报批。报批所需的临床验证研究已于2022年5月16日在北京天坛医院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立项,6月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7月开始公开招募研究对象。该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不仅能填补该项领域的空白,还将成为AD早期诊断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示范。该科研成果商品化落地后,成为老年痴呆类疾病诊断常规手段的同时,也能快速推广到社区进行重点人群普查,以便在疾病早期进行积极干预,极大减轻疾病负担,延缓病程,减少老龄化社会潜在的巨大经济成本。
02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智能管理平台
项目负责人:刘勇
瞄准科学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北京邮电大学刘勇项目组旨在通过智能化技术,解决AD早期识别中的难题,最终实现AD早筛查、早识别,进而医生可以早干预。
初步解决方案
针对早筛查:主要通过社区智能终端部署,提高AD早筛意识,实现全民AD早筛,并辅助高危人群对接医院开展早期诊断。
针对早识别:进一步推动基于人工智能的AD早期识别辅助诊断系统的医疗场景落地。具体来说,利用团队现有10万级别的磁共振影像和临床信息等多模态数据,创新AI技术,迭代现有系统,完成符合真实社会场景、跨多医疗中心数据集、高识别准确率的AD早期识别及预测系统,并实现结果的可视化。
针对早干预:通过对用户提交的影像数据、临床信息等分析纵向病变,区分亚型,进而和顶级临床医生共同提供个性化的预防性干预建议。
团队和数据:和国内顶级医院建立了10余年稳定的合作关系,积累了10余万的数据资源。国家持续支持: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包括科技部2030重大研究计划和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北京市自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中科院战略重点研究计划(先导B)等多项研究任务,累计经费1000余万。初步形成了知识产权壁垒:专利4件,软件著作权4件。未来,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成果将在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作用,惠及广大患者和患者家庭。科协频道也将陆续推出2022年北京神经精神医学创新成果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