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科技自立自强,大咖们这样说
2021全国两会期间,来自各行各业的科技工作者围绕科技发展的焦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他们究竟说了些什么呢?跟随0小编一起看看吧!
01
全国政协科协、科技界委员
建言科技自立自强
3月7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举行科协界、科技界界别协商会议。围绕科技自立自强、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等热点话题,委员们各抒己见。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宇亮在发言中提到要树立‘三要三不要’理念,即要建立完整的科技创新链,不要碎片化;要让国企敢于承担高风险科技成果转化投资,不要功必在我;要让创造价值者更有价值,不要让分配价值者更有价值。
赵宇亮呼吁,投入高科技成果转化研发的社会资本,国家给予免税优惠;同时,鼓励国企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国企投入成果转化研发的资金,可以算作企业利润,用制度去培养国企的管理者,形成“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志向。
02
专家就科学技术进步法修改建言献策:
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保障
“我认为今年修改科学技术进步法十分重要,很有必要。”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名誉会长、原国家科委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司长段瑞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国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飞速发展,科技实力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科技、经济面临的形势与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法律需要适时做出调整。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3月8日在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表示,根据立法工作计划,今年初步安排审议45件法律案,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科技创新,修改科学技术进步法。

3月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03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回应多个热点问题
3月8日下午,在今年两会的第二场部长通道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以视频采访的形式,回应基础研究投入、科技抗疫攻关、科技体制改革等热点问题。

3月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举行第二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科技部部长王志刚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科技日报记者 洪星 摄
(1)面向“十四五”,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争取达8%
着眼“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王志刚表示,将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开展更加科学优化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要更加鼓励青年科技人员投身基础研究;建一些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和平台;在基础研究的生态环境、评价标准以及支持方式上不断改革。
“要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王志刚说,“争取‘十四五’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到8%左右。基础研究要更加强调国家战略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
(2)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要“两个轮子一起转”
王志刚表示,第一,要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个重点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包括如何构建更加有效的新型举国体制;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力量、科技任务组织者的作用;如何使产学研各主体发挥好各自作用,打造创新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如何推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揭榜挂帅”等改革更好地落地见效。
第二,要以科研评价为抓手,持续推进已经进行的各项改革,包括给科研人员减负、营造良好生态、建设良好作风学风,以及如何使科研人员心无旁骛,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共同形成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强大科技支撑。
(3)完善创新区域布局,用科技创新帮扶欠发达地区
“十四五”期间,国家在完善创新区域布局、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方面的规划备受关注,王志刚给予详细介绍。他表示,下一步要把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重点,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另外,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把北京、上海及其他一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结成帮扶关系,用科技创新来促进欠发达地区有更快更好的发展,如科技入滇、科技兴蒙等。
(4)4300多位科研人员投身抗疫,科技抗疫是产学研结合的成功实践

工作人员在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分包装车间内检查产品包装质量。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王志刚表示,在抗疫过程中,除了科研成果外,还涌现出很多值得总结和珍惜的宝贵经验: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科技界有13个部门4300多位科研人员、386个科研团队参加科研攻关;抗疫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再到产业应用,从研发单位到企业的一次大协作。61个学科为前述科研活动做出了贡献。
“检测试剂以及疫苗研发中有一个现象:研发单位和企业结合得越早,产品出来得越早,应用的效果越好。科技抗疫是产学研结合的成功实践。”王志刚强调。
04
鼓励企业支持基础研究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作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互为补充,更侧重引领和带动行业技术进步。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如果用得好,人才、资源能力配得上,将助力企业奔向星辰大海。”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若鹏用诗意的表达,阐释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美好前景和责任担当。
05
试点推广“贝尔实验室”群创新模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刘若鹏建议,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改革人才评价体系,增强国家在前沿技术领域的人才梯队力量。他表示,目前工程学位授予权主要在学校,而学校的特长并不在于工程化研究,建议依托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行先试授予其工程硕士、博士培养权利。
刘若鹏提及可以按照“贝尔实验室”模式,不预设研究项目,让深圳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其产业实体,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根据自身研发框架和技术路线图,自行设立涉及其领域跨代发展的底层科学研究课题,由科学家决定科学研究的方向。事后政府再专门组织年度综合评估并总结其科技成果,给予实验室及其产业实体补贴等。
06
建设国家科研论文和
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
做过科学研究的人都清楚:一篇只有十几页的论文,背后的各种实验数据可能会有成百上千页。这些隐含了科研工作者大量心血的数据,最后的归宿往往都是在科研人员的个人电脑中“沉睡”。
如果把这些数据开放共享,不仅可以提高科研效率,而且可能产生难以预料的社会和经济价值。《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将“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作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任务之一。
“但科研数据往往都成为生产者的‘私产’,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数据共享仍是一块难以融化的‘坚冰’。”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数据》主编郭华东坦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已经具备了把翔实的科学数据公开的技术条件。如今,科学数据走出“深闺”,成为科学研究的亮点和法宝,推动产生新的科学发现成为可能。
07
仍需进一步重视科普
我国科普工作的进步有目共睹。此前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较2015年的6.20%提高了4.36个百分点,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状况。图片来源:新华网发 中国科协供图
但周忠和认为,从战略角度看,“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一体两翼”这一格局尚未真正实现。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强调,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虽然科研人员普遍认识到了科普的重要价值,但出于时间、能力、经费、考评、舆论等多方面考虑,实际参与科普工作的人数并不多。”周忠和分析,相关科研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科普支撑能力、科普生产能力和科普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如科普活动专项经费不足,引导与激励措施吸引力不够,科研成果科普化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科技资源向科普资源转化的专业人才短缺,部分单位为科研人员提供的科普渠道和方式相对落后。
正因此,周忠和呼吁,在科研项目尤其是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中纳入科普指标,促进科研与科普紧密结合;设立完善的科研科普工作考评体系,合理体现科普权重;借鉴上海市设立科普教育创新奖的经验,完善国家科技奖励体系,设立科学技术普及奖,鼓励行业与社会设立相应科普奖励,充分发挥科普奖励的引导作用。
周忠和认为,还应设立前沿重点科技领域科普专项。“科普专项由重点科技领域的权威科技专家牵头,联合科研机构、高校、媒体、科技场馆、出版机构、中小学等共同参与实施。”他说,对于科学素质较低的西部地区予以重点关注,开展针对性科普项目。
内容整理自:“科技日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