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交流学术月活动中,这些关键词被频频提及……
7月5日,第25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开幕活动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举办。
北京市科协与昌平区人民政府在开幕活动上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共同揭牌建立院士专家服务中心。
首都前沿学术成果报告会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杨秀颖等4位专家作主题报告。
开幕活动将全国学会资源引入园区,中国电子学会、中国检验检测学会等10家全国学会代表围绕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昌平进行对接和交流。
在开幕式致辞讲话中,“凝聚科技工作者”“落地转化”“聚焦学术引领”“营造创新生态”等关键词被频频提及。
凝聚科技工作者 践行桥梁纽带职责
中国工程院院士、市科协主席刘德培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市科协将切实发挥科协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凝聚更多的组织力量,推动多主体协同,着力打造科协公共服务平台,以建立区域院士专家、服务中心为载体,以配置科协优势资源和开展四服务为核心工作内容,服务北京各区重点产业园区和创新型企业。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桂华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北京市科协紧密地团结首都广大科技工作者,主动地融入首都发展大局,支撑北京成为全球领先的创新中心、人才高地,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所做出的积极贡献。张桂华表示,市科协和昌平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揭牌院士专家服务中心,正是科协战线践行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纽带的职责,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的生动实践。
张桂华指出,科协战线要以迎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为主线,强化团结引领,更好地凝聚首都科技工作者群体。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增强科技工作者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大力宣讲科学道德、科研诚信、科技伦理和学术规范,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场馆、进企业、上网络,不断强化对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感召。进一步扩大基层科协的组织覆盖,重点推动领军企业建立科协组织,打造有温度、可信赖、有活力、见实效的科技工作者之家,把广大科技工作者紧密地凝聚在党的周围。
将资源引入园区 吸引项目落地转化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印春充分肯定首都学术交流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文化,培育了良好的创新土壤。将全国学会资源、院士专家资源、市级科技社团资源引入园区,以会地合作的方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区域发展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助力区域特色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促进产学研医用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
刘印春说,下一步北京将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的部署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加强统筹布局,培育产业生态,增强创新活力,吸引更多的项目落地转化,加快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创新发展。
刘印春指出,生命科学园作为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加强科技攻关,积极拓展国内外的市场,建设国际一流的生命科学园。昌平区要进一步优化提升配套服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全力抓好科学城的建设,市科协要继续汇集优质资源,切实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凝聚更多的组织力量,推动多主体协同服务发展。
聚焦学术引领 当好排头兵
昌平区委书记甘靖中在致辞中表示,市科协人才荟萃,智力云集,联系广泛,是北京的科技工作者之家,是推动首都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在进一步做大做强未来科学城,更好地服务和支撑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支持和参与,促进各方面广泛交流与合作,汇聚起共同奋斗的科技力量。
张桂华指出,科协要主动对接全国学会资源,扎实推进科创中国的试点建设,助力北京催生新技术、新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培育竞争新优势,结合首都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探索优化市级学会的布局,推进成立新学会,引导首都科技界当好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聚焦学术引领,着眼于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加强与高端智库、民间智库的联系合作,和北京市共同打造中关村论坛、中国科幻大会等重大活动,活跃学术交流,促进科普惠民,服务高质量发展。
拓展合作交流 营造国际化创新生态
张桂华指出,拓展开放合作,更好地营造首都国际化的创新生态,增进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合作是科协组织的重要使命和责任。科协要用好、用活全国学会、大院大所等科教资源,主动谋划在京建立一批新兴或者优势领域的国际科技组织,吸引国际科技组织落户北京。要持续加强国际科技交流,构筑海智计划基地、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主动融入全球的创新网络,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刘印春强调,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活动的成功举办对于汇集国内外的高端科技学术人才资源,助力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对于首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必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北京市科协党组书记沈洁表示,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自1998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24届,今年是第25届。围绕园区企业创新,建立院士专家服务中心,搭建科创公共服务平台,打造“首都学术”品牌,将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学科发展和人才成长;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求真务实、奖掖后学、开放合作的学术会风;进一步汇聚创新资源,搭建服务平台、落地科研成果,真正发挥学术交流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的重要作用。